
亦作“頳鱗”。魚的赤色鱗片,亦指鱗片赤色的魚。 漢 劉向 《列仙傳·呂尚》:“ 呂尚 隱釣,瑞得赬鱗。” 隋 于仲文 《侍宴東宮應令》詩:“花驚度翠羽,萍散躍頳鱗。” 唐 潘炎 《漳河赤鯉賦》:“頳鱗耀彩,碧水無波。” 唐 陳至 《賦得芙蓉出水》:“自當巢翠甲,非止戲赬鱗。”
“赪鱗”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赪”本義為赤色,《說文解字》釋作“赤色也”,段玉裁注引《周禮·考工記》中“三入為纁,五入為緅,七入為缁”,說明古代對紅色的層級區分。“鱗”指魚類或龍蛇等生物的鱗片,《玉篇》載“鱗,魚甲也”。二字合稱“赪鱗”,字面義為赤紅色的鱗片。
二、文獻用例
古代詩歌意象
《詩經·周南·汝墳》中“鲂魚赪尾”為近義表達,鄭玄箋注:“魚勞則尾赤”,孔穎達疏引申為“喻民之勞苦”,可見赪色鱗尾在先秦文學中已具備象征意義。
特指物種記載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鱗部》提及“赤鱗魚”時,标注其異名為“赪鱗”,特指鳙魚等具有紅色鱗片的淡水魚種。
三、現代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定義為:“赤色魚鱗,亦借指魚”,并引清王士禛《漁洋詩話》中“赪鱗潑剌躍文竿”為書證,說明該詞在清代仍用于詩文創作。
參考資料
“赪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ēng lín,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字面意義
指魚的赤色鱗片,或鱗片呈赤色的魚。例如:
詞源與結構
古籍中的引用
詩詞中的意象
常作為文學意象,如隋代于仲文《侍宴東宮應令》中“萍散躍頳鱗”,描繪紅鱗魚在浮萍間躍動的畫面。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文獻背景,可參考上述來源的完整内容。
不足多嘈囋長秋絺素重規沓矩錯文獨冠二嬴反躬自責飛文染翰綱船隔日瘧歸轍浩劫輷鞫殷殷後山黃絹辭甲烷謹告酒朋濟勳困勉老土戀嫪廉嗜遴委亂物螺蜔羅勝子賣空買空慢殘敉谧貊布暖皮漂搖草錢唐侵害人啓言阒靜日薄桑榆柔舌三帀上闩商素善和少年中國說釋例輸籌素不相識讨流泝源特警團坐豚臑腕子無何有武翼銜頭憲銜小律謝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