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體名,齊梁體的别稱。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以時而論,則有建安體、黃初體……齊梁體、南北朝體。”自注:“通 魏 、 周 而言之,與 齊 梁 一也。” 郭紹虞 校釋:“則 滄浪 自注‘與齊梁體一也’,當亦同於 齊 梁 格律之體矣。”
南北朝體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其核心特點與齊梁體一緻,屬于詩歌格律發展的過渡階段。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别稱
南北朝體是齊梁體的别稱,指南北朝時期(尤其是齊、梁兩朝)形成的詩歌形式,注重聲律對仗,為唐代近體詩奠定了基礎。
曆史文獻依據
宋代嚴羽在《滄浪詩話·詩體》中将其列為以時代劃分的詩體之一,并注釋:“通魏、周而言之,與齊梁一也。”,說明該體裁涵蓋北朝(北魏、北周)與南朝(齊、梁)的詩歌風格,強調格律規範。
藝術特征
受永明聲律論影響,南北朝體講究四聲八病、對仗工整,内容多偏重辭藻雕琢,題材以宮廷生活、山水景物為主,具有“绮靡”之風。
與齊梁體的關系
二者實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郭紹虞在《滄浪詩話校釋》中指出,嚴羽将南北朝體與齊梁體等同,均指向注重格律的詩歌形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南北朝詩歌的演變,可參考《滄浪詩話》原文或漢典、奧數網等來源的擴展解讀。
《南北朝體》是一個漢語詞彙,它指的是南北朝時期文學作品的一種特殊體裁和風格。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劃分為南朝和北朝兩個時代的時期,時間跨度約為420年至589年。在這個時期,由于政治的動蕩和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文化藝術風格,即南北朝體。
《南北朝體》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三個部首,分别是“人”、“十”和“自”。其中,“人”是四畫,表示人物;“十”是二畫,表示數量;“自”是六畫,表示本身。總筆畫數為十二。
《南北朝體》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明了,它直接根據曆史時期得名。在這個時期,中國分裂成南北兩個政權,南朝與北朝之間文化交流頻繁,文學藝術也産生了很大變化。繁體字“南北朝體”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南北朝體》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
1. 這篇文章采用了典型的南北朝體風格,描繪了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
2. 南北朝體的文學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令人歎為觀止。
南朝、北朝、南朝文學、北朝文學、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風格、南北朝時期風格
其他時期風格、其他時期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