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來的善行。《文選·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更與從事,取其後善。” 李周翰 注:“取其後善,亦掩前惡。” 南朝 梁武帝 《立神明成佛義記》:“後善雖生,暗心莫改。”
“後善”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hòu shàn(注音:ㄏㄡˋ ㄕㄢˋ),其核心含義為“後來的善行”,強調在時間或事件順序中後續表現出的善舉或善念。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後”指時間或次序上的後續,“善”指善行、美德。合起來表示在某一階段之後展現的善意或善舉,常與“前惡”形成對比。
文獻出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後善》是一個詞彙,意為修養或品德在晚期改善或提高。它是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後”和“善”。
拆分《後善》的部首是“口”和“心”,分别代表“口說”和“心思”。它們的筆畫分别是“3”和“12”。
《後善》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巷伯》中的一句話:“秩秩斯幹後善哉。”其中,“後善”表示在某人後來的表現中顯示出良好的品德。
《後善》的繁體字是「後善」。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後善》的古代寫法為「後善」,與現代繁體字相同。
他經曆了一系列的失敗,但是在人們眼中,他在後善上有了巨大的進步。
後悔、後憂、後悟、善良、善變、善待等。
後變、後行、善改、善化。
前善、先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