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不韪的意思、不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不韪的解释

(1).不是;过错。《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徵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韙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魏书·萧宝夤传》:“皇朝绵基累叶,恩均四海,自北徂南,要荒仰泽,能言革化,无思不韙。” 清 吴趼人 《俏皮话·铜讼》:“然而世风不古,往往有功於人世者,反冒不韙之名;其有令誉者,皆粉饰升平、徒有其表之辈耳。” 黄人 《<钱牧斋文钞>序》:“然亦因其不幸而重犯不韙,又不得志,其文乃雄奇变化,随其一生之歷史而自为风气,领袖两朝,要无愧色。”

(2).不善。《文选·张衡<东京赋>》:“京室密清,罔有不韙。” 薛综 注:“韙,善也。谓无復疫癘,皆得安善也。”

(3).即不若,传说中害人之怪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不韪”是汉语书面语中的古语词,其核心含义为“错误”“过失”,常以否定形式表达对某种行为的批判态度。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不韪”指“不是;过失”,多用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等固定表达,表示不顾天下人反对去做公认错误的事。

从词源学角度考证,《左传·隐公十一年》载有“犯五不韪”典故,指郑国伐许时违背周礼的五项过失,此为中国典籍中最早用例。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韪”为“是”,故“不韪”即“不是”,强调对公序良俗的背离。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呈现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多作宾语构成四字格成语,如“甘冒不韪”“自蹈不韪”;二是具有鲜明的书面语体色彩,常见于政论、史评等严肃语境。近义词“过错”“谬误”与之相比,缺少“不韪”蕴含的集体价值判断意味。

网络扩展解释

"不韪"是一个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多出现在成语"冒天下之大不韪"中。根据多个词典资料,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

一、基本释义

  1. 过失/过错(如"犯五不韪")
  2. 不正确的事(如"冒天下之大不韪")
  3. 古义延伸:在《左传》等典籍中还指传说中的害人怪物,此义现代已罕见。

二、语言特征

三、出处与用法
最早见于《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指鲁国攻打他国时犯了五种错误。现代常见于书面表达,特指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如例句:"他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践踏国际法"。

注:该词单独使用较少,日常表达建议优先使用"错误""过失"等现代词汇,仅在引用成语或仿古语境中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百媚剥怨碧鬟红袖并驰撑突螭头笔貙卒打官司打诊对圆额庆发脚复出纲运规仿鬼幽国厩憨怜汉武泉虹腰浑盖胡适扈冶简傲絶俗接穗井底巨力骏惠雷荚乐极则忧毛草懵憧末衖暮雨朝云捧手贫孱颇说器满则覆穷蹇戚容荣览山阪绍统升玄沈缀授命手挝手无缚鷄之力衰秏四冥诵吟天统帖括派亭阁猥诸侯沃衍诬争下半旗闲安线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