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夔鼓的意思、夔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夔鼓的解釋

《山海經·大荒東經》:“﹝ 流波山 ﹞其上有獸……其名曰 夔 。 黃帝 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裡,以威天下。”後因以“夔鼓”作為戰鼓的美稱。《隋書·虞世基傳》:“曳虹旗之正正,振夔鼓之鏜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夔鼓是中國古代禮樂文化中的重要器物,其含義可從字義、曆史淵源及文化象征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夔”在《漢語大詞典》中釋義為“神話中形似龍的獨足神獸”,《說文解字》載“夔,神魖也,如龍,一足”。該字甲骨文作“夒”,象形獨足獸狀,後演變為禮樂官職代稱。“鼓”為打擊樂器,甲骨文字形如手持槌擊鼓。二字結合特指與夔相關的禮樂之器。

二、曆史淵源 據《尚書·舜典》記載,舜帝命夔“典樂,教胄子”,《呂氏春秋》詳述夔“正六律,和五聲”的制樂功績。夔鼓作為禮樂制度的物質載體,既指夔主持制作的樂鼓,亦可引申為代代相傳的禮樂規範,在周代演變為祭祀、宴飨等儀式中的核心樂器。

三、文化象征 夔鼓承載三重文化内涵:

  1. 禮制象征:作為“鐘鼓喤喤”的雅樂代表,體現《禮記·樂記》中“樂者天地之和”的秩序觀
  2. 軍事功能:《左傳》載“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戰鼓制度可溯至夔鼓原型
  3. 神話意象:與《山海經》記載“夔皮制鼓,聲震五百裡”的傳說相系,成為震懾邪祟的神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仍用于形容莊嚴隆重的禮樂儀式,如“夔鼓聲聲”喻指重大典禮的開啟。

網絡擴展解釋

“夔鼓”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戰鼓,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詞源與神話背景

“夔鼓”一詞最早見于《山海經·大荒東經》。傳說中,黃帝在流波山捕獲神獸“夔”(形似牛、獨足龍形的異獸),以其皮制成戰鼓,并用雷獸之骨敲擊,鼓聲可傳五百裡,用以威懾天下。這一神話被後世視為夔鼓的起源,也使其成為戰鼓的美稱。

二、形制與象征

  1. 材質與聲音:夔鼓以夔皮為面,雷獸骨為槌,聲音洪亮,象征戰争中的威勢。
  2. 禮儀功能:除軍事用途外,夔鼓亦用于祭祀、慶典等莊重場合,成為古代禮樂文化的重要符號。

三、文化意義

四、考古佐證

山西陶寺遺址出土的鼓類文物,被認為可能與傳說中的夔鼓存在關聯,為研究其真實形制提供了實物線索。

參考資料說明

以上信息綜合自《山海經》典籍、文學研究及考古成果。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山海經》原文或陶寺遺址考古報告。

别人正在浏覽...

暗黪彩段朝光超逸絶塵馳田絺章飾句雠仇稠涎春芳刺猬盜課雕篆第三者第一次東征飛廉服賈撫今痛昔宮職和布洪韻換變荒流皇太姆佳茗将要交派解劍拜仇祭服積過近器濟濟漆漆看茶勞主良緣蜜煎煎目空四海破綻千石潛籁乾儀熱膨脹入肩如志澀呐韶發神上使食鴈詩筩首掾鼠虎順筊司典素隊泰孃陶蒸調弦提名道姓外國佬小婦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