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經·大荒東經》:“﹝ 流波山 ﹞其上有獸……其名曰 夔 。 黃帝 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裡,以威天下。”後因以“夔鼓”作為戰鼓的美稱。《隋書·虞世基傳》:“曳虹旗之正正,振夔鼓之鏜鏜。”
“夔鼓”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戰鼓,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夔鼓”一詞最早見于《山海經·大荒東經》。傳說中,黃帝在流波山捕獲神獸“夔”(形似牛、獨足龍形的異獸),以其皮制成戰鼓,并用雷獸之骨敲擊,鼓聲可傳五百裡,用以威懾天下。這一神話被後世視為夔鼓的起源,也使其成為戰鼓的美稱。
山西陶寺遺址出土的鼓類文物,被認為可能與傳說中的夔鼓存在關聯,為研究其真實形制提供了實物線索。
以上信息綜合自《山海經》典籍、文學研究及考古成果。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山海經》原文或陶寺遺址考古報告。
夔鼓是一個漢字詞組,意為“夔地的鼓聲”。夔指的是古代傳說中神話人物夔,他能夠奏出動人的鼓聲。鼓聲是由夔所制作的鼓所發出,具有威嚴和神秘的音響效果。
夔鼓的部首分别是多點水和魚。其中,多點水表示夔字的聲音部分,魚表示夔字的意義。夔鼓的筆畫數為23畫。
夔鼓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話人物夔。夔是一位能夠奏出動人鼓聲的神奇人物,他制作的鼓被稱為夔鼓。在古代,夔鼓被廣泛應用在宴會、祭祀等重要場合,用來增加氣氛和祈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夔鼓并沒有明确的單獨表達形式。這意味着夔鼓并不是作為一個單獨的漢字詞組存在的,而是通過夔和鼓兩個字分開寫來表示。
夔鼓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夔鼓”。夔的繁體字形為“夔”,鼓的繁體字形為“鼓”。這種寫法與簡體字相似,隻是筆畫的書寫方式略有不同。
1. 在古代祭祀儀式上,夔鼓的聲音震撼人心。
2. 每當年底的封山節到來,山裡的人們會敲響夔鼓,祈求來年平安。
3. 音樂家使用夔鼓的韻律來創作一首富有震撼力的樂曲。
組詞:夔山(指傳說中夔所居住的山嶺)、擊鼓(敲擊鼓聲的動作)。
近義詞:震撼、鼓聲、鼓動。
反義詞:平靜、寂靜、安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