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旌旗的意思、旌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旌旗的解釋

[banners and flags] 旗幟

旌旗裂。——《資治通鑒·唐紀》

上建旌旗。——《資治通鑒》

鐘鼓旌旗。——宋· 蘇轼《教戰守》

遍地旌旗。——《廣東軍務記》

旌旗蔽日

詳細解釋

亦作“ 旌旂 ”。亦作“旍旂”。亦作“旍旗”。 1.旗幟的總稱。《周禮·春官·司常》:“凡軍事,建旌旗。” 漢 應瑒 《弈勢》:“旌旂既列,權慮蜂。” 漢 枚乘 《七發》:“旍旗偃蹇,羽毛肅紛。” 三國 魏 曹植 《懷親賦》:“步壁壘之常制,識旌旗之所停。”《宋書·謝晦傳》:“旍旂相照,蔽奪日光。” 宋 劉過 《沁園春·禦閱還上郭殿帥》詞:“旌旗蔽滿寒空,魚陣整,從容虎帳中。”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故一·土魯番表文》:“旌旂閃爍,超越乎 墨烏戚爾 。” 毛6*6*《西江月·井岡山》詞:“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

(2).借指軍士。 唐 王昌齡 《青樓曲》之一:“白馬金鞍從 武皇 ,旌旗十萬宿 長楊 。” 陳毅 《梅嶺三章》詩之一:“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 閻羅 。”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旌旗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旌旗"是漢語中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合成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中被解釋為"各種旗子的總稱",特指古代用羽毛裝飾的軍旗。該詞由"旌"與"旗"兩個形聲字構成:"旌"從㫃(yǎn)部,本義為用牦牛尾和彩色羽毛裝飾的旗杆,《說文解字》記載"旌,遊車載旌,析羽注旄首";"旗"從㫃其聲,《爾雅》注"熊虎為旗",最初指繪有猛獸圖案的軍旗。

在古代軍事體系中,旌旗具有重要實用功能與文化象征意義。《周禮·春官》記載"司常掌九旗之物名",不同規格的旌旗通過旒數、裝飾物來标識軍隊等級,如天子之旌用十二旒,諸侯九旒。同時,"旌旗"在文學作品中常作為意象出現,如杜甫《北征》"回首鳳翔縣,旌旗晚明滅",既寫實景又暗喻時局變遷。

現代漢語中,"旌旗"多用于書面語體,常見于曆史文獻、詩詞創作及典禮場景。其構詞法體現了漢字"形聲相益"的特點,"旌"強調裝飾特征,"旗"突出标識功能,二者結合形成涵蓋各類旗幟的集合概念。該詞保留的古漢語雙音節結構,使其在語言表達中更具莊重感和曆史厚重感。

(主要參考資料: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

網絡擴展解釋

“旌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jīng qí,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引申含義

3.近義詞與用法

4.例句與文學引用

5.補充說明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周禮》《資治通鑒》等文獻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跋扈恣睢百獸長繃席迸竹博古通今伯讨不可估量踩鋼索材疏志大蟲言鳥迹出震禦極賜谥道順凋換二虞發窘返老歸童飛文染翰飛驿趕唱高度角滒弱歸夢鍋竈和羅皇組穢貊鬋發赍汩鞫按困蹶略約離湣離鳥柳麻子六牙白象隆姬陸土馬禍梅花陣明潔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木運滂渤噴薄欲出清暑起陽草器資三角洲贍智蛇酒升華沈刻神助義和拳順向四逆蒜瓣兒阘懦推壓途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