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承贽的意思、承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承贽的解釋

奉上禮品。 清 張惠言 《崔景偁哀辭》:“ 景偁 以兄事餘。既數歲,已而北面承贄,請為弟子。餘愧謝不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承贽(chéng zhì)是漢語中的古語詞,現多用于文獻或特定禮儀場景,其核心含義指接受他人初次拜見時敬獻的禮物,是古代賓主相見禮儀的重要環節。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背景及用法三方面詳解:


一、詞典釋義

  1. 字義分解

    • 承:本義為“接受”“承受”,《說文解字》釋為“奉也,受也”。
    • 贽:指初次見面時敬獻的禮物,《爾雅·釋言》注“贽,執也,執禮以為信”。

      合稱“承贽”即主人接受賓客所執之禮,象征禮節性認可。

  2. 完整釋義

    指在正式社交場合(如士人拜谒、臣子觐見)中,主人(或尊者)接受來訪者按禮制呈獻的見面禮品(如玉器、禽鳥、絲帛等),體現“以禮相待”的傳統規範。


二、文化背景與禮儀内涵

  1. 禮儀淵源

    源自周代“贽見禮”,《儀禮·士相見禮》詳細記載了士人互訪時“賓奉贽,主人再拜受”的流程。不同身份者所用“贽”有别(如卿用羔、大夫用雁),承贽行為暗含社會等級秩序。

  2. 象征意義

    • 表敬意:賓客以贽示謙卑,如《禮記·曲禮下》言“凡贽,天子鬯,諸侯圭,卿羔……”。
    • 立信諾:主人承贽即表示接納對方,為後續交往奠定信任基礎。

三、用法與實例

  1. 文獻用例

    • 《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莊征君戴了朝巾,穿了公服,跟在班末,嵩呼舞蹈,朝拜了天子。當下樂止朝散,那二十四個馱寶瓶的象,不牽自走,真是:‘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幹!’各官散了,莊征君回到下處,脫去衣服,徜徉了一會,隻見徐侍郎來拜,莊征君便服出來會。徐侍郎道:‘先生今日承贽稱臣,大禮告成,可喜可賀!’”

      (此處“承贽”指向皇帝接受臣子的朝貢之禮。)

  2.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偶見于曆史小說、禮儀研究或傳統文化複興場景,如複原古代禮儀活動時描述“主人承贽,揖客入座”。


參考資料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
  2. 《爾雅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儀禮譯注》(楊天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4. 《禮記正義》(鄭玄注,孔穎達疏)
  5. 吳敬梓《儒林外史》(人民文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承贽”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éng zhì,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一、傳統用法(拜師禮節)

在文言文語境中,“承贽”指奉上禮物以表拜師誠意。例如《崔景偁拜師》中“已而北面承贽,請為弟子”,描述崔景偁面朝北方(古代尊長居北位)向老師獻禮,請求成為弟子的場景。

二、現代引申(成語含義)

根據現代詞典解釋,“承贽”也可作為成語,意為接受重任或承擔責任:

使用建議

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詞義:

  1. 古文場景多指“奉禮拜師”;
  2. 現代語境可能偏向“承擔責任”。
    若涉及文獻解讀,建議結合上下文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挨批按求薄民鞭辟向裡屏氣吞聲不動産登記不可向迩財糧炊箒淳風初旭達公鞋鞮瞀鼎鼎地心說杜牧盹困分飛風起水湧否桑浮點數負文哈哈鏡悍将酣媟驕佚解悅眷顧捃拾巨野空位礦燈蠟籤兒硉矹率更體孽孽柈舞清門窮悟然脂熔劑軟凍凍三弦山婦身廢名裂十步之内,自有芳草石灰岩實選售謗蜀錦叨光田訟投告頭疼腦熱橐駞塗塈文觌武匿忤氣香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