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領悟;解悟;(心竅)開通。《史記·商君列傳》:“吾説公以帝道,其志不開悟矣。”《壇經·行由品》:“ 惠能 一聞經語,心即開悟。”《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 李生 心中開悟,知是酒色財氣四者之精,全不畏懼,便道:‘四位賢姐,各請通名。’” 蘇蔓殊 《非夢記》:“有僧名 遣凡 者,與生素舊,微窺其情,隨時示以般若意旨,令自開悟。”
(2).啟發;開導。《三國志·吳志·孫休傳》:“ 布 拜表叩頭, 休 答曰:‘聊相開悟耳,何至叩頭乎?’”《朱子語類》卷六七:“ 必大 曰:‘ 緻堂 文字決烈明白,卻可開悟人主。’”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 北京 衍法 五臺 、 西蜀 蛾眉 、 中州 伏牛 、 南海 普陀 ,皆有韻主和尚,純以唱韻開悟學者。”
“開悟”是一個源于佛教的核心概念,後在哲學、心理學等領域被延伸使用。其含義可從以下層面綜合解析:
基本釋義
開悟即“開智悟理”,指通過修行破除無明(對真相的誤解),領悟佛法真谛,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如《法華經》所言“照明佛法,開悟衆生”,強調對“苦、集、滅、道”四聖谛的覺悟。
關鍵特征
修行路徑
佛教強調通過“戒(道德)、定(專注)、慧(智慧)”逐步修習,而禅宗則提倡“頓悟”,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心靈覺醒
指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如從迷霧中看清道路,超越日常思維的局限。這種覺醒并非天生,而是通過後天經曆、學習與反思達成。
認知轉變
開悟常與“覺悟”混用,但更強調“開啟”的過程。佛教認為衆生本具佛性,開悟是通過修行喚醒内在覺性。
若需進一步了解佛教經典中的具體修行方法或哲學延伸,可參考《六祖壇經》《法華經》等文獻。
《開悟》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了兩個字,分别是「開」和「悟」。下面将對這兩個字進行詳細的解釋。
「開」字的部首是「廾」,代表着雙手;它的筆畫數為四畫。
「悟」字的部首是「心」,表示心意;它的筆畫數為十畫。
「開悟」這個詞的來源較為古老,最初用于佛教領域,指的是人通過修行達到的精神境界。在佛教中,「開悟」表示人們智慧開啟,達到了對世界真相的領悟。這個詞彙後來擴展到其他領域,也用來形容人們對事物本質的徹底理解。
在繁體字中,「開悟」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對于「開」字,在古代的寫法中,字的上方有一個「十」字,下面是「□」形,表示手從中抓住。對于「悟」字,在古代的寫法中,字的上方有一個「忄」形,下方是「五」個點,代表着心中有五行思維。這種寫法在現代漢字書法中已經不常見了。
1. 通過冥想和深思熟慮,他終于開悟,意識到生活的真正意義。
2. 老師用生動的故事啟發學生的思考,幫助他們開悟道理。
開悟的反義詞是「迷惑」,意味着對于事物的真相和本質缺乏理解。
開悟的近義詞可以有「覺悟」和「領悟」,都表示對于事理的深刻理解和認識。
「開悟」這個詞語飽含着從迷茫到覺悟的轉變,是人們在不斷探索和思考中獲得智慧的過程。通過修行和學習,我們可以達到開悟的境界,領悟到事物的真正本質和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