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榜書的意思、榜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榜書的解釋

古名署書,又名牓書,題在宮阙門額上的大字。後來把招牌等上的大型字,通稱“榜書”。 康有為 《廣藝舟雙楫·榜書》:“榜書,古曰署書, 蕭何 用以題‘蒼龍’、‘白6*虎’二闕者也;今又稱為擘窠大字。”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榜書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榜書的漢語詞典釋義與書法藝術解析

一、定義與溯源

榜書,又稱“署書”“擘窠大字”,指書寫于匾額、宮阙門額或摩崖石刻上的大型書法字體。《漢語大詞典》定義為:“題寫于宮阙門榜、匾額上的大字。”其名始見于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叙》:“秦書有八體……六曰署書。”清代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進一步闡釋:“榜書,古曰署書,蕭何用以題‘蒼龍’‘白虎’二阙者也。”

二、曆史發展與藝術特征

  1. 起源與演變

    榜書可追溯至秦漢時期,如泰山刻石、漢代石阙題字。唐代因碑刻興盛而成熟,顔真卿《東方朔畫贊碑》為典範;明清時期廣泛用于宮廷匾額(如故宮“太和殿”匾)及商號招牌。

  2. 技法特點
    • 用筆:需懸腕運肘,以全身之力駕馭,強調筆畫的渾厚凝重。
    • 結體:因字形巨大,需兼顧遠觀效果,結構講求疏密勻稱、氣勢貫通。
    • 墨法:注重濃淡枯潤變化,避免呆闆。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稱:“作榜書須筆墨雍容,以安靜簡穆為上。”

三、現代應用與權威研究

當代榜書多見于公共建築題名(如中國國家博物館匾額)、景區摩崖石刻(如泰山“五嶽獨尊”刻石)。據《中國書法大辭典》記載,其創作需融合傳統筆法與空間設計,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書法家沙孟海在《書學論集》中指出:“榜書之難,在于小字放大而不失神韻,須以篆隸筆意築基。”

四、學術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中華書局)
  3. 《中國書法大辭典》(香港書譜出版社)
  4. 沙孟海《書學論集》(上海書畫出版社)

(注:因平台限制未附鍊接,文獻信息可于權威出版社官網或學術數據庫檢索核實。)

網絡擴展解釋

榜書是中國傳統書法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原指題寫于宮阙門額、匾額或告示上的大字,後泛指書寫大型字體(通常單個字尺寸超過30厘米)的書法藝術。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起源
    榜書古稱“署書”或“擘窠大字”,起源于秦代。最初用于宮殿匾額題字(如蕭何題寫“蒼龍”“白虎”阙),後擴展至牌坊、寺廟、店鋪等公共場所的招牌。秦代李斯被認為是榜書最早的實踐者,漢代的蕭何則将其發展為裝飾性書法。

  2. 書寫特點

    • 字體尺寸:傳統榜書字徑多在30厘米至120厘米之間,需用特制大筆或工具書寫。
    • 技法要求:強調用筆的力度與氣勢,常以“擘窠”(虎口握筆)方式運筆,結合方圓筆法,需調動全身力量。
    • 書體演變:早期以篆、隸為主,後逐漸融入楷、行、草書,風格多樣。
  3. 應用場景
    榜書多用于裝飾性場合,如宮殿匾額(如故宮“太和殿”)、廟宇題字、景觀石刻,以及商家招牌、節慶吉語(如“福”“壽”)等。現代也常見于大型活動或地标建築的題字。

  4. 其他含義
    在部分語境中,“榜書”也指古代公開張貼的政令、考試成績等文告,比喻公開宣布之事,但此用法較罕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榜書是中國書法藝術中兼具實用性與美學的大字書寫形式,承載着曆史、文化與技藝的多重内涵。若需進一步了解書寫技法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書法典籍或實地考察古建築匾額。

别人正在浏覽...

敗倒百衲采畿晨昏吃虎膽蔥海竄辱雕頹定昏餓殍枕藉房子風飡水宿工作午餐狗盜鼠竊後骨鲎媚嚼筆攪動椒子金縢咎敗空花口率媿汗蠟療楞伽僧烈輝陵冒流例羅陳明科憫忌謬采虛譽難本努出盤擔陪列憑籍破六韓欠通切片求生人間地獄三尺秋霜三折肱為良醫燒餅沙澀舌辯社會存在身肌使惡石駝樞奧束身自修速拙逃避現實田盧推聾妝啞拖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