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發言的意思、發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發言的解釋

[statement] 發表的意見

煽動性的口頭發言

詳細解釋

(1).發表意見。《史記·滑稽列傳》:“ 武帝 時有幸倡 郭舍人 者,發言陳辭雖不合大道,然令人主和説。” 唐 元稹 《陽城驿》詩:“發言當道理,不顧黨與讎。” 宋 司馬光 《祭錢君倚文》:“中年相值,情厚故交,飾貌無華,發言必盡。” 魏巍 《東方》第三部第十一章:“他竭力使自己的發言保持平靜的語調。” 康濯 《臘梅花》五:“農民們一個接一個地上台發言。”參見“ 發言盈庭 ”。

(2).發表的意見。 晉 袁宏 《後漢紀·明帝紀下》:“臣伏見皇太子仁厚寬明,發言高遠,卓然絶異,非人所能及也。” 明 何景明 《上楊邃菴書》:“群猜共怒,一吠百聲,持辯風起,發言雷同矣。” 章炳麟 《與人論文書》:“蓋以猥俗評選之見,而論六藝、諸子之文,聽其發言,知其鄙倍矣。” 巴金 《中國作家協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閉幕詞》:“不斷的掌聲就說明這些發言是受到全場熱烈歡迎的。”

(3).指發言稿。 柯岩 《追趕太陽的人》二:“深夜,代表們都休息了,小會議室裡還亮着一盞燈,是有人在趕寫發言還是忘了熄燈?”

(4).表現于語言文字。《詩大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孔穎達 疏:“詩者,人志意之所之適也。雖有所適,猶未發口,藴藏在心,謂之為志。發見於言,乃名為詩。”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是以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舒文載實,其在茲乎?”

(5).指遣詞造句。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二:“譬諸詩,發言平易而循乎繩墨,法之正也;發言隽偉而不拘乎繩墨,法之奇也。”

(6).猶開口。《三國志·魏志·司馬芝傳》:“抑彊扶弱,私請不行。會内官欲以事託 芝 ,不敢發言。”《南史·傅亮傳》:“ 武帝 有受禪意,而難於發言。” 宋 司馬光 《顔太初雜文序》:“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發言必自稱曰儒。”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十二:“小姑曰:‘家姊本無意輒慕君子,而 楊郎 先自發言。’”《警世通言·拗相公飲恨半山堂》:“ 荊公 歎道:‘生死無常,老夫隻恐大限一至,不能發言,故今日為君敍及此也。’”

(7).猶揚言。《金6*6*梅詞話》第二六回:“﹝ 來興兒 ﹞執證説:‘你從某日,沒曾在外對衆發言要殺爹,嗔爹不與你買賣做?’”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發言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發言是現代漢語常用動詞兼名詞,指在正式場合或集體讨論中表達個人觀點。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個層面:

  1. 動詞用法

    指向公衆陳述意見的行為,常見于會議、論壇等正式場景。如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0)中例句:"代表在座談會上積極發言"。

  2. 名詞屬性

    特指所陳述的具體内容,《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解釋為"發表的見解",例如:"他的發言引起學術界熱烈讨論"。

該詞可追溯至《尚書·周書》"發言盈庭",漢代鄭玄注曰:"發謂宣也,言謂陳議",表明其自古便承載着公共表達功能。現代語言應用中,常與"即席""主旨""總結性"等定語搭配使用,體現不同場合的表達形态。

網絡擴展解釋

“發言”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 動詞用法
    指在公開場合(如會議、課堂、論壇等)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意見。例如:

    • “他在辯論賽中積極發言,闡述了自己的立場。”
    • “參會者輪流發言,讨論解決方案。”
  2. 名詞用法
    指所發表的具體言論内容。例如:

    • “這篇報道引用了外交部發言人的發言。”
    • “他的發言邏輯清晰,赢得了掌聲。”

其他相關延伸

若需進一步探讨特定場景中的用法或案例,可提供具體語境再作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冰消瓦解不廉插圖大喜過望地塊洱水肥厚蜂黃鳳迹風土豐雨憤王幹道紫鋼筋鐵骨感性認識高峙會葬渾不是家降傑屋玑衡激曆寂默客衾窺谏雷同樂營将犂鉏躐跻龍旗陋丑馬猶昧然盟首米象内聲排中律乾燥請旌窮寇毬頭衽席無别桑蟲畬耕省啬濕答答霜鬓水秀順孰死不悔改天耳通廷授偷工望夷婉然威禍危橋蕹菜香球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