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停擱 ”。1.猶擱置。《朱子全書》卷十四:“言於怒時,且權停閣這怒,而觀理之是非,少間自然見得當不當怒。” 明 張居正 《與楚撫趙汝泉言嚴家範禁請托》:“但有如前所雲者,幸即為擒治;其所請囑,無問于理可否,悉從停閣。”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錢穀·倉收陋弊》:“停閣倉收,此倉蠹之為害也。”
(2).停留耽擱。《水浒傳》第二十回:“今夜月色必然明朗,你便可回山寨去,莫在此停擱。”
“停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釋:
1. 基本釋義
即“停擱”,指擱置、暫停處理。例如古代公文中暫停執行某項政策,如《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宋熙甯年間“青苗本錢,權行停閣”。
2. 具體用法
3. 引申含義
朱熹在《朱子全書》中提出“權停閣這怒”,指情緒控制時暫停憤怒以理性判斷,體現哲學層面的應用。
注意:該詞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古籍或曆史文獻中。如需具體例句或完整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停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停留,停歇。指在某個地方停下來休息、歇腳。
停閣的部首是阝(阜),總共有10筆。
停閣的出處可以追溯到《詩經·大雅·國風》中的一首詩:“豈不爾思,迨我來思。”其中的“來思”就是指停閣,意為停下來思考。
停閣的繁體字為「停閣」。
在古時候,停閣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與現代的寫法相似。可以參考《康熙字典》的寫法。
1. 他走了很長時間,在路邊的小樹下停閣片刻,休息片刻再繼續走。
2. 旅途中,我們常常會在山間小寺廟停閣歇腳。
停閣的組詞有:停留、停車、停息、停歇等。
停閣的近義詞有:駐足、歇腳、休憩、歇息等。
停閣的反義詞有:行進、繼續、前行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