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散句的意思、散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散句的解釋

指不押韻或不對偶的詩文句。 明 楊慎 《升庵詩話·葉晦叔論詩》:“七言律大抵多引韻起……若以散句起,又佳。” 章炳麟 《文學說例》:“若夫華質之分,貞濫之辨,斯於散句,故無低昂。”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散句”是漢語語法中的一種句式概念,指結構自由、不刻意追求對仗或排比的句子形式,與“整句”(如對偶句、排比句)相對。其核心特點如下:


一、定義與特點

  1. 結構靈活
    散句的句子成分(主謂賓定狀補)組合方式多樣,不受固定格式限制。例如:“今天天氣很好,我決定去公園散步,順便買杯咖啡。”句子長短不一,無對稱性。

  2. 形式自然
    接近日常口語表達,較少使用修辭手法,如:“他一邊吃飯,一邊看手機,完全沒注意時間。”

  3. 避免重複性
    與整句的工整排列不同,散句通過變化句式增強語言生動性。例如:“風吹過稻田,幾隻麻雀飛起,遠處傳來孩子的笑聲。”


二、與整句的對比


三、使用場景與作用

  1. 增強真實感
    在文學作品中,散句能模拟真實對話,使描寫更貼近生活。例如魯迅《孔乙己》中的對話:“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2. 調節節奏
    避免過多整句導緻的呆闆,通過散句讓文章張弛有度。例如:“雨停了,陽光從雲層裡透出來,地面上的水窪閃着光。”


四、注意事項

散句雖自由,但需保持邏輯連貫,避免因過度松散導緻表達混亂。例如,不當的散句:“昨天去了書店,下雨了,買了一本小說,朋友打電話來。” 可調整為:“昨天去書店時突然下雨,我買完小說後,接到了朋友的電話。”


總結來說,散句是漢語表達中自然、靈活的句式,廣泛用于日常交流和文學創作,通過結構變化使語言更生動流暢。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散句的意思

散句是一個漢字詞語,多指詩詞中有規律、韻律,但排列較為松散的詩句。

拆分部首和筆畫

散字的部首是攴,拆分之後有10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散字源于金文,是由人物和攵(pū)部組成的,本義為「雜亂、散亂」。散字在繁體中仍然保留,寫作「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散字的形狀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而言,散字的左半部分是一個「亻」字旁,表示與人有關,右邊是一個「散」字,表示雜亂。

例句

詩詞中常常可以見到散句的運用,如唐代王之渙的《登鹳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組詞

散句可以組合成其他詞語,如散文、散文詩等。

近義詞和反義詞

散句的近義詞可以是松散句、散文句等,反義詞可以是整齊句、規整句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