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參見“ 五侯九伯 ”。
(2).指同時封侯的五人。 漢成帝 封其舅 王譚平 阿侯 、 王商 成都侯 、 王立 紅陽侯 、 王根 曲陽侯 、 王逢時 高平侯 。見《漢書·元後傳》。《文選·鮑照<數詩>》:“五侯相餞送,高會集 新豐 。” 李善 注:“《漢書》曰: 成帝 悉封舅 王譚 、 王立 、 王根 、 王逢時 、 王商 為列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之‘五侯’。”
(3).指同時封侯的五人。 東漢 大将軍 梁冀 擅權,其子 梁胤 、叔父 梁讓 及親屬 梁淑 、 梁忠 、 梁戟 皆封侯。《後漢書·陳蕃傳》:“前 梁氏 五侯,毒徧海内。” 李賢 注:“五侯謂 胤 、 讓 、 淑 、 忠 、 戟 五人。”
(4).指同時封侯的五人。 漢桓帝 封宦者 單超 新豐侯 、 徐璜 武原侯 、 左悺 上蔡侯 、 具瑗 東武陽侯 、 唐衡 汝陽侯 。《後漢書·宦者傳·單超》:“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之‘五侯’。”
(5).泛指權貴豪門。 唐 韓翃 《寒食》詩:“日暮 漢 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明 劉績 《早春寄白虛室》詩:“殘雪未消雙鳳闕,春風先入五侯家。” 清 龔自珍 《摸魚兒》詞:“五侯門第非儂宅,賸可五湖同去。”
“五侯”一詞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周代分封制度中的五個等級,即公、侯、伯、子、男。這一用法常見于先秦文獻,代表諸侯的等級劃分。
西漢成帝時期
漢成帝将五位外戚(舅舅)同日封侯:王譚(平阿侯)、王商(成都侯)、王立(紅陽侯)、王根(曲陽侯)、王逢時(高平侯)。這一事件因五人同日受封而聞名。
東漢桓帝時期
宦官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因鏟除外戚梁冀有功,同日獲封侯爵,合稱“五侯”。此例反映東漢宦官專權的曆史背景。
在文學作品中,“五侯”常被用作權貴階層的代稱。例如唐代韓翃《寒食》詩中的“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即以“五侯”暗喻顯貴家族。
部分文獻提到東漢梁冀家族的五位封侯成員(如梁胤、梁讓等),但此說法較少見,可能與上述西漢、東漢案例混淆。
“五侯”的核心含義圍繞等級制度和特定曆史群體展開,具體需結合語境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書》《後漢書》等史料原文。
《五侯》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五個侯爵。侯爵是古代中國封建社會中的貴族稱號,是封建時代社會等級制度的一種體現。
《五侯》的拆分部首是“亻”和“手”,部首亻表示人,手表示手。它的拆分筆畫是四畫。
《五侯》一詞源于《史記·五帝本紀》,是指五個古代帝王的後代被封為侯爵以示封建等級秩序。
《五侯》的繁體字為「五侯」。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五侯」的字形和現代稍有不同,但依然能夠辨認。
1. 古代的五侯享有特權和榮耀。
2. 他們是五侯之後的後裔。
組詞中有「五侯」這個詞的包括五侯位、五侯之後等等。
近義詞包括五伯、五卿,都是指古代貴族階層的稱號。
反義詞較難找到與「五侯」正好相反的詞語,因為「五侯」是特定的封建等級制度的稱號,沒有直接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