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拖着鞋子走路。多形容急忙的樣子。《樂府詩集·雜曲歌辭二·傷歌行》:“攬衣曳長帶,屣履下高堂。”《後漢書·鄭玄傳》:“國相 孔融 深敬於 玄 ,屣履造門。” 李賢 注:“屣謂納履未正,曳之而行,言趨賢急也。”《南齊書·蔡約傳》:“ 高宗 為録尚書輔政,百僚屣履到席, 約 躡屐不改。” 唐 韓愈 《後漢三賢贊·王符》:“衣不及帶,屣履出迎。”
“屣履”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ǐ lǚ,其核心含義是拖着鞋子匆忙走路,常用來形容急切或恭敬的姿态。以下從多個角度解析該詞:
字面動作
指未穿好鞋子便拖着行走,通常因急切或匆忙導緻。例如《後漢書·王符傳》中記載的“衣不及帶,屣履出迎”,描述主人匆忙迎接客人時的情态。
引申含義
可比喻對人或事物的重視,如《後漢書·鄭玄傳》中孔融“屣履造門”,形容其急于拜訪賢士的恭敬态度。
曆史典籍
文化背景
在古代,“屣”多指草鞋或簡陋的鞋(如“棄之如敝屣”),而“履”泛指鞋類(如“削足適履”)。兩者組合更凸顯動作的倉促性。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日常口語較少見。例如描述緊急場景:“聽聞消息,他屣履趕往現場。”
(參考來源:)
屣履是指穿在腳上的鞋子。它既可以指代現代鞋子,也可以泛指古代的鞋履。
屣履的拆分部首是屍(shī)和皮(pí),其中屍部屬于左右結構。
屣的總筆畫數為13,履的總筆畫數為18。
屣履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服飾文化。在繁體字中,屣被寫作履(lǚ),但仍然保留了腳步的象形意義。
古代寫作屣的漢字寫法為屣(xǐ),在古代文字中,它們通常用于象征行走和穿戴。
1. 他脫下屣履,跳入河中清洗雙腳。
2. 這雙屣履是我最喜歡的,非常舒適。
組詞:屣履無憂、穿着屣履。
近義詞:鞋子、腳履。
反義詞:裸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