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郊祠的意思、郊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郊祠的解釋

古帝王在郊外祭天地神祇。《史記·封禅書》:“﹝天子﹞封 泰山 下東方,如郊祠 太一 之禮。”《後漢書·樊儵傳》:“﹝ 樊儵 ﹞與公卿雜定郊祠禮儀,以讖記正‘五經’異説。”《魏書·崔浩傳》:“每至郊祠,父子并乗軒軺,時人榮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郊祠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結構和曆史語境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指都城之外的廣闊地域。《說文解字》釋為“距國百裡為郊”,特指帝王舉行祭祀天地的場所(如天壇、地壇)。《禮記·祭義》載:“郊之祭也,大報天而主日”,說明其與祭天儀式的關聯性。

  2. 本義為春祭(《爾雅·釋天》),後引申為祭祀建築或儀式。《史記·封禅書》中“祠”多指對山川神靈的祭祀場所,如“立祠于雍”。

二、複合詞定義

郊祠指古代帝王在都城郊外舉行的國家級祭祀典禮,核心特征包括:

三、曆史演變

時期 典型郊祠制度 文獻依據
周代 “冬至祭天于南郊,夏至祭地于北郊” 《周禮·大司樂》
秦漢 雍地郊祀五帝,泰山封禅 《史記·封禅書》
唐宋 制定《開元禮》《政和五禮新儀》規範儀式 《新唐書·禮樂志》
明清 北京天壇、地壇的定型化祭祀 《明史·禮志》

四、文化意義

郊祠制度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感應”的哲學觀,如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言:“王者承天意以從事”,其建築布局(如天壇圜丘三層壇基象征“天圓地方”)與禮儀程式均蘊含宇宙秩序觀念。該制度于1912年隨清帝退位廢止,但相關建築群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産(如北京天壇1998年入選《世界遺産名錄》)。


參考資料實體文獻(非鍊接):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歐陽修《新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5. 班固《漢書·郊祀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郊祠”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郊祠”指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神祇的禮儀活動。此儀式體現了古代“天人感應”的宇宙觀,是帝王彰顯統治合法性的重要儀式。

二、文獻出處

  1. 《史記·封禅書》記載漢武帝“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太一之禮”,反映漢代郊祠與太一神信仰的結合。
  2. 《後漢書》提到東漢樊儵參與制定郊祠禮儀,用谶緯學說修正五經異說。
  3. 《魏書》記載北魏崔浩父子因參與郊祠禮儀備受尊榮,說明此禮在南北朝時期仍受重視。

三、拼音與字義

四、相關延伸

該詞多出現于史書禮制記載,體現了中國古代“祭天于南郊,祭地于北郊”的禮制傳統。

别人正在浏覽...

百年苞殖陛對側立朝宴鏦铮墊補釘果盤朏朒風馳電擊風琴釜中之魚灌通恒所還東糊突桶降意見新棘地荊天傑立楬戾積風岌岌可危金羊忌羨絶樣款洽連率遼東白鸖轹籍令式郦元婁郝羅漢床祿饩貓冬毛楂楂沒葬門壻娩出情緒曲複融泰入境問禁散畔三夏嗜玩識心絲人頌禮桃花米推卸武當山污君蝦鬥遐襟縣藜縣疣嘯鸢西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