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龛山 與 赭山 的并稱。在 浙江省 蕭山市 東北。古時兩山夾江對峙。現均處 錢塘江 南岸。 宋 周弼 《吳山仁王寺》詩:“ 甌 閩 散驛緣江島, 龕 赭 收潮入海門。” 元 楊維桢 《古觀潮圖》詩:“須臾海壁 龕 赭 門,地卷銀龍薄于紙。”
龛赭(kān zhě)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具有地理專名與文學意象的雙重含義,具體釋義如下:
特指中國浙江省錢塘江入海口南岸的龛山與北岸的赭山,兩山隔江相望,形似門戶,古稱"海門"。
來源:《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二》載:"龛山在縣東北五十裡,其形如龛,與赭山對峙,為海門。"
參考鍊接: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讀史方輿紀要》原文
來源:《水經注·卷四十》:"赭山土石丹赤,遙望如霞。"
參考鍊接: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水經注》原文
古代詩文常以"龛赭"借指錢塘江口的險峻地勢或潮汐奇觀,如:
來源:《兩當軒集·卷十》
參考鍊接: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
綜合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第12冊"龛"字條、"赭"字條。
參考鍊接:商務印書館工具書官網
作為"錢塘江門戶"的象征,"龛赭"承載了古人對自然地理的認知與審美,常見于水利史、方志及詩詞歌賦,如《浙江通志》稱其"控扼江海,勢若扃鑰"。
來源:《浙江通志·卷二十·山川》
參考鍊接:浙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數據庫
“龛赭”一詞有兩種主要釋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一、地理名稱(主流解釋)
指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東北部的龛山與赭山的并稱。
二、形容面色紅潤(少數詞典收錄)
建議優先采用地理名稱的解釋,尤其在涉及古詩文或曆史地理文獻時。若需确認具體含義,可進一步考證相關文獻來源。
謷然陂渠鄙談參訪藏頭擫腦吃苦脣輔相連春書詞言大連市道牙攧翻丁點公升挂吼骨肉離散韓碑黑藻驩樂環遊賈郭階級社會解祀羁鞿京東大鼓驚風怒濤金介酒糵狂狡良方臨財苟得六象落荒而逃幔城迷謬木愣愣畝畹旁若無人漆瘡切祝求愆取路人情味兒塞耳盜鐘僧宇山高路遠奢摩他食案方丈時雍螫針試胄蹄齧統禦頭曼掀天蚬子小徑小石小序寫韻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