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除;斥退。 明 李東陽 《奏為自劾失職懇辭重任事》:“況該部(吏部)查出革退之人,俱係夤緣傳奉。”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保甲·功罪》:“保正重責四十闆,枷號本保一個月革退。” 馮自由 《興中會時期之革命同志》:“﹝ 胡毅生 ﹞因與學友 梁孝肅 昌言革命,被革退。”
“革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為綜合解釋:
發音:gé tuì
核心詞義:指通過正式程式将某人從職位、組織或身份中開除或罷免,常見于古代官場或制度性場景。例如:
曆史用法
多用于官職罷免或身份剝奪,強調制度性懲處。如明代李東陽提及吏部“查出革退之人,俱係夤緣傳奉”,指通過非正當途徑謀職者被罷黜。
近義詞
斥退、斥革、黜退(均含強制解除職務之意)。
現代延伸
在部分語境中(如),該詞被引申為“革命或改革勢頭減弱”,但此用法較為罕見,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
若需引用該詞,建議優先采用“開除、罷免”等傳統釋義,避免混淆。如需查看完整例句或曆史文獻,可參考《漢典》《福惠全書》等來源。
革退,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該詞表示某種革命行動或者改革措施進行到了某個階段後再次倒退或回歸原狀。
拆分部首和筆畫:
革字的部首是革,總筆畫數為9;退字的部首是辵,總筆畫數為7。
來源:
《甲骨文讀本》這本書中,革字的本義指的是把動物的皮剝下來。這個字在後來發展演變,也引申為改變、變革的意思。而退字的本義是返回、撤回的意思。
繁體:
革退這個詞是繁體漢字,其繁體形式為革逆。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革退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形态變化較大。可以使用古代漢字寫法字典來查找相關信息。
例句:
1. 這個社會在改革開放後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最近幾年已經出現了一些革退的現象。
2. 在革命初期,人們對國家變革充滿了激情,然而隨着時間推移,這種激情漸漸革退。
組詞:
革新、革命、退步、退化、退回
近義詞:
倒退、逆轉、落後、退步
反義詞:
前進、進步、進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