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孝行而果敢。《魏書·孝感傳·孫益德》:“其母為人所害, 益德 童幼,為母復仇,還家哭於殯,以待縣官。 高祖 、 文明太後 以其幼而孝決,又不逃罪,特免之。”
“孝決”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有孝行而果敢”,指在踐行孝道時表現出果斷、堅毅的品質。以下是詳細解析:
“孝決”由“孝”與“決”組成:
該詞最早見于《魏書·孝感傳·孫益德》的記載:孫益德幼年時因母親被害而複仇,事後主動投案。北魏高祖與文明太後感念其“幼而孝決”(即年幼卻兼具孝行與果敢),最終特赦其罪。
“孝決”體現了中國古代對孝道的特殊要求: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褒揚特殊情境下的孝道實踐,尤其在涉及倫理沖突時(如血親複仇),既符合孝道又需承擔法律後果的行為,常以“孝決”作為道德評判依據。
提示:現代語境中,“孝決”已非常用詞彙,多用于研究古代倫理或曆史文獻時參考。
孝決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彙,其中“孝”為第一字,意為尊敬、孝順;“決”為第二字,意為決定、決心。
部首和筆畫方面,”孝“的部首是"子",總共有六畫; “決”的部首是“冫”,總共有四畫。
《孝決》一詞來源于《大戴禮記》,是孔子的後學寫的一本記述孔子家族子孫的賢行、賢德以及孔子對于家族的期望的書。其中記述到孔子對于孝敬父母的要求以及對于子孫後代的期待和勸勉。
在繁體字中,“孝決”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相同。
古時候,“孝決”的漢字寫法并沒有顯著的變化,與現在的寫法相似。
一些例句中可以使用“孝決”這個詞,例如:“作為孝子的你應該時刻牢記孝決的精神。”
一些與“孝決”相關的組詞有:
與“孝決”近義詞有:
與“孝決”反義詞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