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言勸谏;暗中諷喻。《韓非子·内儲說下》:“ 呂倉 , 魏王 之臣也,而善於 秦 荊 ,微諷 秦 荊 令之攻 魏 ,因請行和以自重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諧隱》:“昔 齊威 酣樂,而 淳于 説甘酒; 楚襄 讌集,而 宋玉 賦《好色》:意在微諷,有足觀者。” 元 顧瑛 《至正十一年冬秉燭相對如夢寐》詩:“談玄味妙理,謔笑雜微諷。”
“微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通過含蓄、委婉的方式表達勸谏或諷刺,通常不直接表露意圖,而是借助隱喻、暗示等手法傳遞态度。例如《韓非子》中記載的謀士通過暗中引導他國攻魏來達到政治目的,即屬于“微諷”策略。
2. 文學與修辭特征
在文學作品中,微諷常表現為幽默或巧妙的語言形式。如劉勰《文心雕龍》提到,宋玉在《好色賦》中通過描寫美色暗諷楚襄王的奢靡,既保留體面又傳達批判。這種手法在古典文學中多用于規避直接冒犯,同時引發讀者思考。
3. 現代語境擴展
當代使用中,“微諷”可延伸為帶有幽默感的挖苦或調侃,例如通過反語、雙關等表達對某些現象的批評。其核心仍在于“隱而不露”,但更強調語言的藝術性和互動性。
4. 與直接諷刺的區别
不同于尖銳的諷刺,微諷更注重迂回和留白,需結合語境理解深層意圖。例如元稹詩句“談玄味妙理,谑笑雜微諷”即展現了學術讨論中夾雜委婉勸誡的場景。
總結
該詞兼具勸谏與諷刺的雙重性質,既可用于政治謀略(如古代縱橫家策略),也常見于文學創作和日常交流,是一種融合智慧與語言技巧的表達方式。
微諷是指以微妙的方式表達諷刺、譏諷的意思。它通常是通過模糊的言語、非直接的描寫或者幽默的表達手法來達到諷刺的目的。
微諷的部首是言字旁,拆分後可以分為言字旁和分部兩個部首。言字旁的拼音是yan(yán),分部的拼音是fen(fēn)。
微諷的筆畫數是10畫,其中言字旁有4畫,分部有6畫。
微諷是現代漢語詞彙,常用形式為簡體字。
在古代,微諷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它的古體字為薇蕉,并且常常以這種形式出現在古代文獻中。這些古體字表達了微諷的意思,隻是在字形上有所差異。
1. 他的言辭雖然溫和,卻充滿了微諷之意。
2. 她巧妙地運用了微諷的手法,輕松地戳破了對方的謊言。
3. 這幅作品通過隱晦的細節展現了一種微妙的微諷。
微諷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為新的詞語,例如:微諷小品、微諷文章、微諷漫畫等。
近義詞包括:諷刺、挖苦、嘲笑等。
反義詞包括:正面表達、直接稱贊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