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sperse; deviate from; turn one's back on] 背離,指劉備和荊州将領不能合作
如有離違,宜别圖之,以濟大事。——《資治通鑒》
(1).離去;離别。《國語·晉語四》:“ 狐姬 , 伯行 之子也,實生 重耳 。成而儁才,離違而得所,久約而無釁,一也。” 韋昭 注:“違,去也。離禍去國,舉動得所。” 唐 韓愈 《與李翺書》:“離違久,乍還侍左右,當日懽喜。” 明 方孝孺 《慈竹軒記》:“季弟來,寄詩數十章,叙離違之情。” 林纾 《與姚叔節書》:“離違久,不得足下之書,故拾其所聞以相語。”
(2).不和睦,不團結。《三國志·吳志·魯肅傳》:“若 備 與彼( 劉表 )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别圖之,以濟大事。”
關于“離違”的詞義解釋,綜合多個來源分析如下:
一、基本釋義
離别、分離
指人與人之間的分别或事物之間的離散。例如:
不和睦、不團結
多用于形容人際關系或團體内部的矛盾。例如:
二、語境差異
三、相關詞彙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或不同語境用例,可參考《國語》《三國志》等文獻來源。
《離違》是一個成語,意為“離開違背”,指遠離違法違規的行為或背離原則。
《離違》的部首為禸(ㄖㄡˊ)和止(ㄓˇ),共計6筆。
《離違》最早出現在《荀子·修身》一章中:“斂迹無聞,則無刑于我矣。”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成為成語,用來形容遠離違背行為的人。
《離違》的繁體字為「離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變化。《離違》的古代寫法難以準确考證,但可以推測它的古代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
他始終堅守原則,決不離違。
違背、違法、違規、離開。
遵循、守規、遵守、依從。
違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