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得體的意思、得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得體的解釋

[appropriate] 言行恰到好處;恰當

話講得很得體

詳細解釋

語本《禮記·仲尼燕居》:“官得其體。” 孔穎達 疏:“體謂容體,謂設官分職,各得其尊卑之體。”原指儀容、服飾、舉止等與身分相稱。後以言行得當、恰如其分為“得體”。《舊唐書·呂元膺傳》:“ 元膺 學識深遠,處事得體,正色立朝,有臺輔之望。” 宋 洪邁 《容齋三筆·四六名對》:“則屬辭比事,固宜警策精切,使人讀之激卬,諷味不厭,乃為得體。”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八:“這兩包東西拿在手裡, 陶阿毛 感到合適而又得體。”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得體”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é tǐ”,主要含義是言行、舉止或裝扮等與身份、場合相稱,表現出恰當、適度的分寸感。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基本定義

  1. 詞源
    “得體”一詞最早可追溯至《禮記·仲尼燕居》中的“官得其體”,原指官員的儀容、服飾、舉止與其職位相稱。宋代《宋史·嶽飛傳》中也有“小心恭謹、不專進退為得體”的記載,強調言行符合身份。

  2. 核心含義
    指言行或儀态恰到好處,既不過分也不欠缺,如“話講得很得體”(、)。現代用法還擴展到衣着、處事方式等,例如“服裝剪裁得體”(、)。


二、在不同場景中的應用

  1. 言行得體
    要求語言表達和行動符合情境與他人的感受。例如外交官“不卑不亢,語言得體”,或教師“處理矛盾得體,維護團結”()。

  2. 儀容得體
    指穿着、打扮與身份、場合匹配,如“穿戴得體”強調服飾顔色、款式協調(、)。

  3. 處事得體
    如《舊唐書》評價呂元膺“學識深遠,處事得體”,體現對問題處理的分寸感(、)。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典型誤用與注意事項

避免混淆“得體”與“迎合”。例如“吹噓或浮誇”屬于失當,而“如實告知”是得體表現。需根據具體場合調整言行,而非一味遷就他人。

如需更多例句或語境分析,可參考、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得體是一個形容詞,形容某人或某物在舉止、言行、衣着等方面合適、恰當的特征。它的部首是彳(辶)和弟,共8個筆畫。得體一詞來源于古漢語,後經過演變形成了現代漢語詞彙。 得體的繁體字為「得體」,繁體字的使用較為寬泛,多見于傳統文化的書籍、藝術作品等。 在古時候,得體通常以「得時宜」的文言表達方式呈現,字形演變較大。例如在《莊子·外物》中有句「其所惡者,必有所好焉,其所丑者,必有所美焉。故輕重地稱,正直笃行,彼得體於此者多矣,而世之監利者寡矣。」 以下是幾個使用得體的例句: 1. 他的穿着總是得體而整潔。 2. 她在社交場合總能恰如其分地表現得體。 3. 這家餐廳的裝修風格非常得體,給人一種舒適的感覺。 組詞:得體性、得體度、得體感 近義詞:得體的、得體恰當、得宜 反義詞:不得當、不得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