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帝王對各地進行撫綏。《書·泰誓上》:“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朕夙荷丕基,乍平僞室,非不欲寵綏四海,協和萬邦。” 明 宋濂 《贈高麗張尚書還國記》:“今聖天子在上,雄兵百萬,如雷如霆,有抗之者無不殞滅,然於守禮之國必寵綏而懷柔之,唯恐有所不及。”
寵綏(chǒng suí)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帝王或上位者以恩寵、仁德安撫百姓,使其安定順服。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指恩寵、榮寵,體現上位者的偏愛與優待。
意為安撫、安定,強調通過懷柔政策使民心歸附。
合成詞義:以恩惠與仁德施予撫慰,實現統治的和諧穩定。
《漢語大詞典》
“寵綏”指帝王以恩寵安撫臣民。
例證:《尚書·泰誓上》:“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
(注:此處引用《尚書》原文,體現詞源背景。)
《辭源》(第三版)
強調“寵綏”蘊含恩威并施的統治智慧,特指君主通過德政使百姓安居。
多用于描述帝王治國方略,如《宋史·禮志》:“朕以眇躬,獲承寵綏。”(指帝王承受天命治理天下)。
屬書面語,常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如“寵綏之道”喻指仁政安撫的策略。
參考資料:
“寵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帝王對各地或臣民的安撫與治理。以下是詳細解釋:
“寵綏”指帝王通過恩寵與安撫的手段來治理國家、穩定四方,強調以懷柔政策實現和諧統治。其核心含義是“撫綏”(安撫、安定),常與帝王權威相關聯。
明代曲學家沈寵綏雖同名,但其貢獻在音樂理論領域,與“寵綏”一詞的釋義無直接關聯。
總結來看,“寵綏”是一個具有政治色彩的古典詞彙,集中體現了古代帝王通過恩威并施實現統治穩定的理念。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尚書》或《舊五代史》相關内容。
按兵束甲半米抱伏貝宮筚簬籃縷成熟承天之祐重床疊架傳呼電話出神當生登儀點畫兌現蜂戶滾肚索過茶海水溫度函思黑附子橫絕華輝黃初體黃姜姜穢濫踐滅檢守景星九藏舊識句留峻逼苛缛連疇接隴戀枕曆節龍旆栾棘驢友腼顔事仇畔離配載偏徇平治愆素衾單湫窄瑞雪兆豐年山東诏少思霜序讨是尋非讨赜蚊樹污累霧網無瑕可擊湘吳象馭效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