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同一年受朝廷征選。《南史·顔延之傳》:“ 袁淑 年倍小 延之 ,不相推重。 延之 忿於衆中折之曰:‘昔 陳元方 與 孔元駿 齊年文學, 元駿 拜 元方 於牀下,今君何得不見拜?’”
(2).指科舉制度下同科登第。《舊唐書·武元衡傳》:“始 元衡 與 吉甫 齊年,又同日為宰相。”
(3).指年齡相同的人。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九:“ 惠卿 既得位,遂叛 荊公 ,出平日 荊公 移書,有曰:‘無使齊年知。’謂 馮公京 也。 荊公 與 馮公 皆辛酉人。”
“齊年”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
同一年受朝廷征選
指官員或人才在同一年被朝廷選拔任用。例如《南史·顔延之傳》記載的“陳元方與孔元駿齊年文學”,即兩人同年被征召為文學官。
科舉同科登第
在科舉制度下,表示同一年考中進士或同科及第。如《舊唐書·武元衡傳》提到武元衡與吉甫“齊年”且同日為宰相,即因同科登第而并稱。
年齡相同的人
泛指年齡相仿的群體。宋代邵伯溫《聞見前錄》中“荊公與馮公皆辛酉人”即用“齊年”描述兩人同齡。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南史》《舊唐書》等史料來源。
齊年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充實、豐盛的一年。
齊年的部首是齊,共有11個筆畫。
齊年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詩經》中的一篇名為《豳風·齊風》的篇章。在這篇詩歌中,有“新治齊年”的句子,意指經過新的治理,使得齊國的歲月充實豐盛。
齊年的繁體字為「齊年」。
古時候,齊年的漢字寫法為「齊年」,字形相同,隻是中間的一橫上面多了一個橫折。
1. 我們希望新的一年能夠過上齊年,事事順利。
2. 經過努力,我們度過了一年的齊年生活。
豐盛、充實、齊心協力、快樂、繁榮
豐年、充盈、豐收
貧瘠、匮乏、窮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