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陽曆。曆法的一種。年的長短依據天象,平均長度約等于回歸年,月的長短則是人為規定。現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陽曆創始于 羅馬 (公元前46年),後經教皇 格列高利十三世 于1582年命人修訂,而成目前所用的陽曆。
太陽曆(又稱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制定的曆法,其核心特點如下:
基本定義與别稱
太陽曆的英文名稱為"solar calendar",中文别稱"陽曆",其制定依據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回歸年周期(約365.2422天)。
結構特點
曆史發展
現代公曆起源于公元前46年的羅馬儒略曆,後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修訂為格裡高利曆,成為國際通用曆法。其誤差極小,每3300年僅差1天。
實際應用
當前全球通用的公曆即為太陽曆的一種,如中國的法定曆法。它以太陽黃道位置劃分四季,便于農業和日常生活規劃,與農曆(陰曆)形成互補。
優缺點
優點:季節對應精确,便于長期氣候預測;缺點:無法體現月相變化,與部分傳統文化(如農曆節日)脫節。
如需進一步了解太陽曆與陰曆的區别或閏年具體規則,可參考相關曆法資料。
太陽曆是指以太陽在地球上固定位置作為依據的曆法。它是一種日曆系統,用來計算和記錄時間、日期等。
太陽曆的拆分部首是日(rì),太(tài)。其中,“日”是第4個部首,“太”是第37個部首。
拆分後的筆畫為4畫(日)+3畫(太)=7畫(曆)。
太陽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人們觀察到太陽的運行規律,根據太陽的升起和落下來劃分時間,形成了太陽曆。
太陽曆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太陽曆」。
在古代,太陽曆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需要進一步研究。
1. 許多國家都采用太陽曆作為官方的時間系統。
2. 在太陽曆中,一年通常有365天。
太陽、曆法、陽曆。
陽曆、公曆。
陰曆、農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