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信守節操。《晉書·元帝紀》:“惟有蹈節死義,以雪天下之恥。”《周書·孝義傳序》:“其出忠入孝,輕生蹈節者,則蓋寡焉。”
(2).應合節拍。 晉 陸機 《日出東南隅行》:“赴曲迅驚鴻,蹈節如集鸞。”
蹈節是由“蹈”與“節”構成的複合詞,本義指遵循禮法規範行事。《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履行節操”,強調以具體行動踐行道德準則的特性。該詞最早見于《晉書·李重傳》中“蹈節秉義”的表述,特指士人在政治動蕩中堅守氣節的行為準則。
從詞源學分析,“蹈”本義為頓足踏地,引申為實踐、履行;“節”原指竹節,後擴展為法度、操守。二字組合形成動賓結構,暗含“以身體力行的方式維護原則”的意象。《古代漢語詞源》指出,這類詞彙常見于表彰忠貞之士的史傳文獻,如《宋史》中“蹈節死義”的用例。
在近現代漢語中,“蹈節”多用于文學語境,形容對理想信念的執着追求。例如錢鐘書在《管錐編》中曾以“蹈節如儀”描述文人風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列為書面語詞彙,建議在表述人物品格或曆史評價時使用。
“蹈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主要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信守節操
指堅守道德準則或原則,不因外界壓力或誘惑而動搖。例如《晉書·元帝紀》記載:“惟有蹈節死義,以雪天下之恥”,強調在危難中保持氣節;《周書·孝義傳序》也提到“輕生蹈節者,則蓋寡焉”,形容忠孝節義之士。
應合節拍
指動作或節奏與音樂、舞蹈等協調一緻。如晉代陸機《日出東南隅行》中的描述:“赴曲迅驚鴻,蹈節如集鸾”,比喻舞姿與音樂韻律完美契合。
若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晉書》《周書》等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來源。
哀泣愛譽霸王變幻無常不齒不置可否鏟地皮城建局稠糊出示殚精竭思東坡竹法灸神針方寸瘋人院哽恨貫城光螺歸命旱路壕塹戰轟傳黃骢疊還口願滑音火艦見扼疆梁江心補漏家丘解職驚惶失措鲸鲲精要金辂擊鐘鼎食開年苦熬狼狽萬狀燎眉列徒冥境摩戛妺嬉偏摯窮波七升之布屈意認真桑比舐鼎十載寒窗私求肆閱四照天付良緣托人情畏懦僞師西鹣東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