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蒙伐的意思、蒙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蒙伐的解釋

上面畫有花紋的盾牌。蒙,通“ 厖 ”。《詩·秦風·小戎》:“蒙伐有苑。” 鄭玄 箋:“蒙,厖也……畫雜羽之文於伐,故曰厖伐。” 陸德明 釋文:“伐如字,本或作瞂。”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蒙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來源考證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秦風·小戎》中的“蒙伐有苑”一句。東漢鄭玄在箋注中明确解釋:“蒙,厖也……畫雜羽之文于伐,故曰厖伐。”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也提到“伐如字,本或作瞂”,進一步佐證了“伐”與“瞂”的通假關系。

三、字義拆分

  1. 蒙:此處通“厖”,指雜色或花紋裝飾,而非現代漢語中“蒙蔽”等常見含義。
  2. 伐:通“瞂”,指古代作戰用的盾牌,與“戈”“矛”等并列為常見兵器。

四、文化背景

在先秦時期,盾牌不僅是防禦工具,也常通過紋飾彰顯身份或部族特征。如《小戎》一詩通過“蒙伐”等細節,側面反映了秦地尚武之風與工藝水平。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使用語境,可參考《詩經》相關注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蒙伐

蒙伐(méng fá)是一個漢語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為“艹”和“攵”,其中“艹”為草字頭部首,表示與植物相關;“攵”為攴字部首,表示與動作、行為相關。

蒙伐的總筆畫數為16,其中“蒙”字的筆畫數為13,由草字頭“艹”和蒙字的音符“孟”組成,表意為植物的孟夏生長得茂盛;“伐”字的筆畫數為3,由人字旁“亻”和攵字部首組成,表示人打砍伐的動作。

蒙伐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籍《字林》中,作為動詞,意思是砍伐或割斷植物。它也可以作為形容詞使用,表示生長茂盛。

在繁體字中,蒙伐的寫法仍然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蒙伐的寫法有所不同。古代字典《說文解字》中的蒙字有草字頭部首艹,下面寫一個摩字,表示茂盛生長的樣子;伐字的古代寫法為仿木字,表示砍伐的動作。

以下是一些使用蒙伐一詞的例句:

1. 他們蒙伐了森林,為建設新城市讓出了空地。

2. 這片莊稼地蒙伐得十分茂盛,已經快成熟了。

一些與蒙伐相關的詞彙:

1. 森林砍伐(sēn lín kǎn fá)

2. 伐木工(fá mù gōng)

3. 蒙(méng,茂盛)

與蒙伐相近義的詞彙:

1. 砍伐(kǎn fá)

2. 砍倒(kǎn dǎo)

與蒙伐反義的詞彙:

1. 栽培(zāi péi)

2. 種植(zhòng zhí)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