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e waste] 土地不繼續耕種,任它荒蕪
由于水源斷絕,這一片地丢荒了
(1).荒疏,荒廢。《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二回:“我時文雖荒了,然而當日也曾入過他那範圍的,怎會就忘了?況且我古文還不肯丢荒的。”
(2).抛荒。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二章第二節:“那時的農業生産還處在初級階段,再生産是在輪流丢荒和不斷開辟新地的條件下進行的,耕作很原始。” 陳殘雲 《山谷風煙》第十六章:“區政府要我們不要丢荒一塊土地。”
“丢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拼音為diū huāng,核心意義指荒廢、荒疏,既可用于具體事物(如土地),也可用于抽象概念(如技能、學業)。
土地荒蕪
指土地因停止耕種而變得雜草叢生、無人管理。例如:
“由于水源斷絕,這一片地丢荒了”。
此用法常見于農業語境,強調自然資源的廢棄狀态。
抽象事物的荒廢
可形容技能、知識或事物因長期擱置而退化。例如: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提到“古文還不肯丢荒”,即指不願荒廢古文功底。
引申的社會現象
部分語境中可指被遺忘的習俗、廢棄建築等,如查字典解釋中提到的“形容荒無人煙或事物被遺棄”。
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描述原始農業時,用“丢荒”說明早期農耕的輪作方式:“再生産是在輪流丢荒和不斷開辟新地的條件下進行的”,體現該詞的曆史文化背景。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或農業史相關研究。
丢荒(diū huā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丢”和“荒”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丢”的部首是“一”,總筆畫數為3。
“荒”的部首是“艹”,總筆畫數為9。
來源:
“丢荒”一詞最早出現于古代《詩經·陳風·東山》一篇詩作中:“東有喪荒,告于後嗣。”意思是東方發生了荒年,需要向後代嗣子們表示告示。
繁體:
現代繁體字中,“丢荒”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法中,“丢”字的上半部分是“丢”的古體,下半部分是“丢”的現代體。而“荒”字則保持了古代的寫法。
例句:
1. 這個地區由于洪水成災,農田丢荒。
2. 古代社會在荒年,常常有丢荒的現象。
組詞:
1. 荒廢:指事物因長期不加利用而變得廢棄或荒蕪。
2. 荒涼:形容一片景色或地方十分空曠、冷落。
3. 丢失:指物品遺失,無法找回。
近義詞:
1. 荒蕪:形容土地貧瘠,沒有植物生長。
2. 荒僻:形容地方偏遠,人煙稀少。
3. 荒漠:指廣闊無垠的沙漠或貧瘠的土地。
反義詞:
1. 蓬荜:指植物茂盛、繁榮。
2. 虛榮:指人們追求虛幻、表面的名利。
3. 榮耀:指人們因為出衆的成就而受人尊敬和贊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