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瑕訾的意思、瑕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瑕訾的解釋

因其有細小缺點而加以指摘、诋毀。 陶成章 《<浙案紀略>原序》:“爰将列傳特行取出,再付印局刊行,雖不能全踐廣告之約,亦未敢蹈食言之咎。想海内外願閲此案之君子,不緻遽瑕訾我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瑕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瑕”與“訾”二字組合而成,其含義需結合兩字的原始義項及古代文獻用例綜合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單字本義

  1. 本指玉上的斑點或裂痕,引申為缺點、過失。如《說文解字·玉部》:“瑕,玉小赤也。”段玉裁注:“凡玉之病皆曰瑕。”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

  2. 動詞意為诋毀、指責,名詞指過失或缺陷。如《呂氏春秋·審應》:“公子沓相周,申向說之而戰,申向訾之。”

    來源:《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

二、合成詞“瑕訾”釋義

“瑕訾”屬并列結構,指瑕疵與诋毀,即因缺點而招緻的非議。其核心含義包含兩方面:

  1. 客觀存在的缺陷(瑕);
  2. 主觀的批評指責(訾)。

    例證:

    《禮記·檀弓下》:“故子之所刺于禮者,亦非禮之訾也。”鄭玄注:“訾,毀也。”後世注疏常以“瑕訾”連用,喻指禮法中的可議之處。

    來源:《禮記正義》(漢代鄭玄注,唐代孔穎達疏)

三、古代文獻中的使用特點

該詞多用于評議人事或典章制度,強調因不完美而引發的争議。如:

宋人評史曰:“其政雖有瑕訾,然大體可稱。”

語境:指施政雖有疏漏遭人指摘,但整體值得肯定。

來源:《宋史》相關評述(元代脫脫等撰)

四、現代應用與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瑕訾”已罕用,但可追溯至成語“瑕不掩瑜”(《禮記·聘義》)及“訾議”(如“無可訾議”),二者分别保留“瑕”“訾”的批評與缺陷義。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權威參考文獻:

  1.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
  2. 《呂氏春秋校釋》·陳奇猷(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禮記正義》·鄭玄注,孔穎達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注疏》本)
  4.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瑕訾”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該詞讀作xiá zī,意為因事物存在細微缺點而進行指責或诋毀。例如陶成章在《浙案紀略》原序中用此詞表達“希望讀者不要因小問題而指責我”的謙遜态度。

二、字義拆分

三、結構與用法

四、注意事項
需注意該詞帶有負面評價傾向,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合理性。此外,搜索結果中引用的文獻案例(如陶成章原文)可進一步查證權威資料以确認準确性。

别人正在浏覽...

蝙蝠不自見,笑他梁上鷰邊效邊垠标遇餔糟歠漓昌遐誠懷丑差楚鳳竄辱跌幅遞發對地靜止軌道幹連勾檢棺木寒栗見老腳綳經營慘澹寄生蟲扣分理據祿利麥熟埋汰馬鬃蒙翳免賜密要鬧場凝止農學院蓬萊池硗崅罄窮鳅羅啓召去取髯奴柔情媚态殺價神蔡深尅識業收箭水戽絲布棠谿天魔舞塗迳屯泰僞塗偎擁物件線圈顯昭小翅錫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