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不死国的意思、不死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不死国的解释

传说中长寿人所居的国家。《后汉书·东夷传序》:“﹝ 东夷 ﹞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有 君子 、 不死 之国焉。” 李贤 注引《山海经》曰:“不死人在 交脛 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不死国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秘国度,其核心含义指居民长生不死或能死而复生的奇异国度。该词源于先秦典籍记载,具有以下文化内涵:

一、字义溯源

  1. "不死"释义

    按《说文解字》:"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表否定;"死,澌也,人所离也",指生命终结。合称即"生命永续"之意,如《山海经·海外南经》载"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

二、文献记载

  1. 地理特征

    据《山海经·大荒南经》载:"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郭璞注:"甘木即不死树,食之不老" 。其地多与赤水、昆仑等神话地理关联,暗示仙境属性。

  2. 重生机制

    《淮南子·墬形训》称:"不死民野,其民皆黑,寿不死",高诱注:"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反映古人通过神树、圣水实现永生的想象。

三、文化象征

  1. 长生追求

    不死国承载先秦方仙思想,如《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王逸注:"丹丘昼夜常明,不死国寿无穷"。

  2. 生死哲学

    区别于西方"永生",不死国体现"死而复生"的循环观。《博物志》载穿胸国人"死则埋心,百日复生",暗含生命循环的宇宙观。

四、现代释义

《汉语大词典》释为:"古代传说中长生不死之人所居之国",属神话地理概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其文化基因仍存于"长生殿""蟠桃园"等文学意象中。


结语

"不死国"作为华夏神话原型,折射先民对生命极限的探索。其释义需结合《山海经》《淮南子》等典籍互证,在神话语境中理解为超越自然法则的永生之境,具有人类学与哲学双重研究价值。

文献依据

  1. 《山海经》(中华书局,2014年袁珂校注本)
  2. 《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何宁撰)
  3.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段玉裁注)
  4.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

网络扩展解释

“不死国”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国度,其含义及相关信息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1. 基本定义
    不死国是传说中居民长生不死的国度,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南经》,书中记载其国民为“阿姓”,以“甘木”(即不死树)为食,食后可长生不老。这一概念在《后汉书·东夷传序》中亦有提及,称东夷地区存在“君子国”与“不死国”。

  2. 文献记载特征

    • 地理位置:据李贤注引《山海经》,不死国位于“交胫东”(交胫国以东)。
    • 居民特征:国民肤色黝黑,因食用甘木而寿命极长,甚至“寿不死”。
  3. 文化意象
    不死国常被归入神话中的奇异国度体系,与“小人国”“大人国”“女儿国”等并列,成为古代文学中追求长生或异域想象的象征。

  4. 相关争议
    部分文献将不死国与“不死民”混用,但《山海经》明确区分两者:不死民在海外南,不死国在大荒南。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原文或扩展文化背景,可参考《山海经》《后汉书》等古籍,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鞍铠百子铃谤黩拔树削迹采椽不斫惩羹愁窖儿次贫麤滞废品改操格纳库恭慎光音王挂一鈎子鬼屋毂绾后半画种见称憍逸级别介倅解额鯨鐘刊削考核餽饷韕韕临池零毁满面羞愧蔫绵藕心钱庞鸿飘瞥朴属譬抑骑墙派栖游七张八嘴确实群蚁趋膻三寝笙篁省疾矢橛诗门适所手足之情霜砌四品乐宋广平肃容条目韦编三絶尾櫜文侩五斗解酲小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