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ez Canal] 位于埃及北部,連接地中海和紅海
重要的國際通航運河。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在埃及東北部。開鑿于1859-1869年。貫通蘇伊士地峽,連接地中海和紅海,是溝通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便捷航道,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戰略意義。近年進行大規模拓寬浚深工程,運河長達195千米,寬300米。是世界上運量最大、運輸最繁忙的運河。
蘇伊士運河是連接地中海與紅海的人工航道,具有重要的地理、經濟和政治意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地理位置
位于埃及東北部,橫貫蘇伊士地峽,北起地中海塞得港,南至紅海蘇伊士市,全長約193.3公裡(不同來源數據略有差異,如提到195公裡)。
功能與地位
古代起源
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1887年的古埃及第十二王朝“法老運河”,後因淤塞多次廢棄與重建。
現代運河建設
1859年由法國主導開鑿,1869年通航。初建時通過人力挖掘,工程耗時10年(、)。
國有化與蘇伊士危機(1956年)
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收回英法控制的運河公司,引發英、法、以三國軍事幹預。最終在國際壓力下撤軍,标志殖民體系瓦解(、、)。
地緣政治博弈
經濟價值
縮短亞歐貿易時間,降低運輸成本。例如,上海至鹿特丹的航線經運河可比繞行非洲節省10天(、)。
在中文語境中,“蘇伊士運河”有時比喻事物暢通無阻,例如“這個方案像蘇伊士運河一樣打通了關鍵環節”。但需注意此用法非官方定義,且來源權威性較低。
如需進一步了解運河技術參數或當前運營情況,可參考埃及蘇伊士運河管理局官方網站(相關數據未在搜索結果中展示)。
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是連接紅海和地中海的一條人工航道,位于埃及蘇伊士省,全長193.3公裡。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航道之一,對于國際航運貿易起着重要的作用。
拆分部首和筆畫:
蘇伊士運河的拆分部首為“土”、“灬”和“辶”,總共11個筆畫。
來源:
蘇伊士運河的名字來源于航道所在的蘇伊士地區。它于1869年建成,是法國工程師費迪南·德·雷塞普斯的主導項目。
繁體:
蘇伊士運河的繁體字為「蘇伊斯運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蘇伊士運河沒有出現。它是隨着現代交通運輸的發展而出現的名稱。
例句:
我們計劃通過蘇伊士運河來縮短貨物的運輸時間。
組詞:
蘇伊士、運河
近義詞:
蘇伊士河道、蘇伊士海峽
反義詞:
不適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