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匡飾 ”。匡正整治。《史記·秦始皇本紀》:“匡飭異俗,陵水經地。”《漢書·高後紀》:“ 高皇帝 匡飭天下,諸有功皆受分地為列侯,萬民大安,莫不受休德。” 顔師古 注:“匡,正也。飭,整也。” 唐 白居易 《除任迪簡檢校右仆射制》:“《書》曰:‘德懋懋官,功懋懋賞’,此先所以匡飾天下也。” 明 歸有光 《魏誠甫行狀》:“聞太常之訓,忽焉有感,遂砥礪於學,以禮自匡飭。”
“匡饬”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uāng chì,其核心含義為匡正整治,即糾正偏差、整頓秩序。以下是詳細解釋: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書法寫法(如行書、楷書等),。
《匡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糾正、整頓或調整。它常常用于形容對事物進行改善或恢複正常的行動。
《匡饬》的部首是“匚”(fāng)和“饣”(shí),分别代表“匡”的部首和“饬”的部首。它們分别由4畫和7畫構成。整個詞語共計11畫。
《匡饬》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演變過程中。在古代,人們使用篆書(zhuan3shu1)書寫漢字,後來逐漸發展為隸書(lìshū)、楷書(kǎishū)等不同風格的字體。而現代漢字的形态則基本上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匡饬》作為現代漢字的一部分,經過演變和規範後,成為了今天我們常見并使用的字詞。
在繁體字中,《匡饬》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沒有太大的差異。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漢字的形狀更加複雜,筆劃也更多。然而,幾千年的改革和發展使得漢字逐漸變得更加簡化和規範。《匡饬》這個詞在古代的字形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是具體情況需要通過研究古代文字資料才能得出準确的結論。
以下是幾個使用《匡饬》的例句:
《匡饬》作為一個詞語,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不同的詞組,例如:“匡饬方案”、“匡饬措施”等。
與《匡饬》相近義的詞語有:“改善”、“整頓”等。
與《匡饬》相反義的詞語有:“混亂”、“破壞”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