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饬的意思、匡饬的詳細解釋
匡饬的解釋
亦作“ 匡飾 ”。匡正整治。《史記·秦始皇本紀》:“匡飭異俗,陵水經地。”《漢書·高後紀》:“ 高皇帝 匡飭天下,諸有功皆受分地為列侯,萬民大安,莫不受休德。” 顔師古 注:“匡,正也。飭,整也。” 唐 白居易 《除任迪簡檢校右仆射制》:“《書》曰:‘德懋懋官,功懋懋賞’,此先所以匡飾天下也。” 明 歸有光 《魏誠甫行狀》:“聞太常之訓,忽焉有感,遂砥礪於學,以禮自匡飭。”
詞語分解
- 匡的解釋 匡 ā 糾正;匡正。匡謬。 救:匡救。匡複。匡時濟世。 輔助,幫助:匡助。匡扶。匡我不逮(幫助我所做不到的)。 粗略計算,估計,預料:匡算。匡計。 古同“筐”。 姓。 筆畫數:; 部首:匚; 筆順編
- 饬的解釋 饬 (飭) ì 整頓,使整齊:整饬紀律。 古同“敕”,告誡,命令。 謹慎:“程元鳳謹饬有餘,而乏風節”。 古同“飾”,巧飾。 筆畫數:; 部首:饣;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匡饬(kuāng chì)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匡”和“饬”二字組成,其核心含義指通過規範、整頓以達到糾正或教化的目的。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一、單字釋義
-
匡(kuāng)
- 本義為“方正”“糾正”,引申為扶正、匡正。《說文解字》釋:“匡,飲器,筥也。從匚,㞷聲。”後多用于“匡正”“匡救”等詞,強調修正錯誤或偏差。
- 例:《左傳·襄公十四年》:“過則匡之”,指糾正過失。
-
饬(chì)
- 本義為“整治”“使有序”,《說文解字》釋:“饬,緻堅也。從人,從力,食聲。”引申為整肅、告誡。
- 例:《漢書·宣帝紀》:“饬躬齋精”,指整肅自身行為。
二、複合詞“匡饬”的語義
- 基本定義:指通過整頓、規範以糾正偏差,常強調對行為、禮制或社會風氣的教化與修正。
- 語境應用:
- 教化規範:如《漢書·成帝紀》載:“匡饬薄俗”,意為整頓浮薄的社會風氣。
- 行為矯正:清代文獻中多用于官員整肅吏治,如“匡饬官箴”(整頓官員操守)。
三、權威典籍用例
-
《漢書·禮樂志》:
“漢興,撥亂反正,日不暇給……猶未能具明堂、匡饬雅樂。”
——指漢初整頓禮樂制度以恢複正統。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
-
《清史稿·選舉志》:
“敕各省學臣,匡饬士習。”
——要求地方學官整頓士人學風。
(來源:中華書局《清史稿》)
四、語義關聯與延伸
- 近義詞:匡正、整饬、矯正。
- 反義詞:敗壞、縱容。
- 文化内涵:體現儒家“禮治”思想,強調通過制度與教化維持社會秩序,常見于古代政論與史書。
參考文獻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
-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
- 趙爾巽,《清史稿》,中華書局。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為權威出版社版本;如需電子資源,可檢索“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等可信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匡饬”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uāng chì,其核心含義為匡正整治,即糾正偏差、整頓秩序。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詞義:指通過糾正和整頓使事物回歸正軌,常用于描述對制度、風俗或行為的規範。
- 詞源結構:“匡”意為糾正、輔助(如“匡正”),“饬”通“敕”,意為整頓、治理(如“整饬”),二字組合強調修正與規範的雙重作用。
文獻用例
- 《史記·秦始皇本紀》
“匡飭異俗,陵水經地。”
——指秦始皇統一後對各地風俗的整治。
- 《漢書·高後紀》
“高皇帝匡飭天下,諸有功皆受分地為列侯。”
——描述漢高祖劉邦對天下的治理。
- 唐代白居易《除任迪簡檢校右仆射制》
“德懋懋官,功懋懋賞,此先所以匡飾天下也。”
——“匡飾”為“匡饬”的異寫,強調以德政規範天下。
其他說明
- 異寫形式:部分古籍中寫作“匡飾”(如《史記》版本差異),但詞義一緻。
- 近義詞:匡正、整饬、整頓。
- 使用場景: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正式文本,現代漢語中較少見。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書法寫法(如行書、楷書等),。
别人正在浏覽...
敗績失據白面儒生暴虎并節必修課簸箕掌抄沒癡夢侈縱偷苟吹筒啜賺黛痕代嬗丹歌得桂颠狂廢閣豐莊分雪龜冷搘牀後市畫句號黃樞黃騰騰幻觀黃衣使者節幹晶熒幾舄窺拟了境了利樂豈令終鹿膠門附明論秘要木床幕士納污含垢匿形鷗鹭忘機盤驗貧耗峭秀清昊清貞十惡石中美守邊四郭索然寡味踏營通光殿瓦絲文選巷無涉鄉貫小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