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逆聽的意思、逆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逆聽的解釋

舊謂君王不聽谏言。 漢 蔡邕 《明堂月令論》:“君人者昭而明之,稽而用之,耳無逆聽,令無逆政;所以臻乎大順,陰陽和,年穀豐,太平治。符瑞由此而至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逆聽”是漢語中具有複合語義的古語詞,其釋義可從兩個維度解析:

一、基礎語義 “逆”指反向、不順從,“聽”為感知聲波的行為,組合後字面意為“反向聽取”。《漢語大詞典》收錄其引申義為“違背常理的聽覺感知”,常用于描述對聲音的非常态接收或錯誤解讀,如《後漢書·方術傳》中“逆聽天籁,悖解玄音”即批評偏聽誤判的現象。

二、佛學語境 在佛教典籍中,“逆聽”被賦予哲學内涵。《佛學大辭典》解釋為“以颠倒心識感知法音”,特指修行者因執着妄念而曲解佛法真義,《大智度論》卷三十七載“衆生逆聽,如聞雷作鼓聲”,比喻未悟道者聽覺受業力幹擾的現象。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多存于研究古典文獻或佛教哲學的學術場景。讀者欲深入探究,可參考中華書局《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及中國佛學院《佛教哲學關鍵詞釋譯》等權威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

“逆聽”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nì tīng,其核心含義是“舊謂君王不聽谏言”,即指古代君主不采納臣子的勸谏。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該詞由“逆”(違背、不順從)和“聽”(聽取)組成,字面意為“違背聽取”,引申為君主拒絕接受忠告或建議。例如漢代蔡邕在《明堂月令論》中提到:“耳無逆聽,令無逆政”,強調君主若避免“逆聽”,才能實現政通人和。

  2. 出處與用法

    • 最早可追溯至漢代文獻,如蔡邕的論述,多用于描述君主專斷、忽視谏言的行為。
    • 例句:“能愛邦内之民者,能服境外之不善……安仁義而樂利世者,能服天下。”(引用)。
  3. 延伸意義
    雖原指君主行為,但現代語境中也可借喻任何上位者不采納合理意見的狀态,帶有批評色彩。

  4. 相關詞語
    如“忠言逆耳”(指正直的勸告往往不易被接受),與“逆聽”在語義上形成對比。

“逆聽”是古代政治語境中的特定概念,強調統治者的封閉态度,需結合曆史背景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代典籍及相關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百幅被搬石砸腳包裝标鑒钗朵逞想沖澹儲二春官試雌竹叢書大次逮養淡古大聘斷腸猿多思獨醒人二王廟風塵覆繖感慨苟生官燭漢土酣湑黑質懷空黃台瓜辭畫師劍腹饴脣煎聒經像金虎符酒瓢酒盞侉子愦悶遴考隸子弟迷見名例平刑破擊淺海輕秀齊纨素裙子苒惹辱子閃逃山幽十生九死世心守捉堂顔霆威頽折鷋鸠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