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東籠。摧敗披靡之貌。《北史·李穆傳》:“ 芒山 之戰, 周文 馬中流矢,驚逸墜地。敵人追及,左右皆散。 穆 下馬,以策擊 周文 背,因大駡曰:‘籠東軍士,爾曹主何在?爾獨住此!’敵人見其輕侮,不疑是貴人,遂捨而過。 穆 以馬授 周文 ,遂俱逸。”
“籠東”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軍隊潰敗、士氣低落的頹喪狀态,形容戰敗後士兵披靡散亂的景象。可理解為“摧敗披靡之貌”,即潰不成軍的樣子。
源自《北史·李穆傳》記載的芒山之戰:
周文(宇文泰)戰馬中箭受驚墜地,敵軍追擊時,李穆故意用馬鞭抽打宇文泰并大罵:“籠東軍士,爾曹主何在?爾獨住此!”以此迷惑敵人,掩護主将脫險。
此處“籠東”生動刻畫了戰敗士兵的狼狽狀态,後成為形容潰敗的固定表達。
該詞屬曆史詞彙,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言文賞析。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潰不成軍”“士氣渙散”等替代。
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北史》等權威文獻,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中的用法。
《籠東》是一個漢字詞語,它可以指代一個人的身份或者一種職業。它通常用于古代行商或市集中,指負責售賣鳥籠的人。
《籠東》的部首是“竹”(zhú),筆畫總計為12劃。
《籠東》一詞的來源相傳與古代市集中的鳥籠販賣有關。當時,市集中會有專門負責售賣鳥籠的人,而他們被稱為“籠東”。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成為一個代指特定職業的通用詞彙。
繁體字“籠東”是《籠東》的繁體寫法,與其簡體字寫法相似,隻是在一些筆畫的書寫上稍有不同。
古代漢字中,《籠東》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稍有不同,多采用釋文、甲骨文或金文等形式進行書寫,但其字義與現代相同。
1. 在古代市集上,籠東們紛紛向顧客推銷各種精美的鳥籠。
2. 他爺爺曾是一位著名的籠東,因此對鳥類的特性非常了解。
1. 鳥籠:裝飾精美、用來裝鳥的籠子。
2. 籠子:用來關押或限制動物的器具。
3. 拆籠:解救被困禽鳥,使其飛離籠中。
鳥籠商、鳥籠販、籠市者。
買家、顧客、鳥籠購買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