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管樂器,傳說由 漢 張骞 從 西域 傳入, 漢 魏 鼓吹樂中常用之。 漢 蔡琰 《悲憤詩》之二:“胡笳動兮邊馬鳴,孤雁歸兮聲嚶嚶。” 唐 岑參 《胡笳歌送顔真卿使赴河隴》:“君不聞胡笳聲最悲,紫髯緑眼胡人吹。” 宋 張孝祥 《浣溪沙·坐上十八客》詞:“同是 瀛洲 冊府仙,隻今聊結社中蓮,胡笳按拍酒如川。” 元 關漢卿 《五侯宴》第三折:“韻悠悠胡笳慢品,阿來來口打番言。”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記辛亥敗兵事》:“未數裡,聞胡笳聲遠作。”
胡笳是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吹奏樂器,具有獨特的文化意義和音樂表現力。以下從多個方面詳細解釋:
胡笳屬于邊棱氣鳴樂器,又稱潮爾、冒頓潮爾。其形似笛子,傳統材質為木制或蘆葦制,典型的三孔胡笳管長58.5厘米,管徑1.8厘米,下端開三個圓形按音孔,上端無簧片。演奏時豎置吹奏,通過喉音與管音結合發聲,音色渾厚深沉,可表現十二度五聲音階。
胡笳擅長表現蒼涼、悲壯的情感,尤其適合演繹草原民族的生活場景。其演奏技法融合喉音震動,使音色更具穿透力,常用于獨奏、合奏或樂隊伴奏。古詩詞中常以胡笳聲烘托邊塞意境,如岑參《胡笳歌》中“紫髯綠眼胡人吹”的描繪。
現代胡笳主要流傳于内蒙古、新疆阿勒泰等地區,仍受牧民喜愛。部分改良胡笳在民族樂團中使用,保留傳統五聲音階特點,同時適應現代音樂需求。
擴展建議:若想深入了解胡笳名曲,可參考蔡文姬《胡笳十八拍》及相關詩詞解析(來源:、6、7)。
胡笳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
胡字的部首是⽺,總筆畫數是五畫;笳字的部首是⾵,總筆畫數是七畫。
胡笳一詞源自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詩經·魏風·碩鼠》一篇裡:“有胡虜其服既多。”胡虜指的是北方民族,而胡笳是北方民族所使用的一種樂器。
胡笳的繁體字寫作「胡笳」。
在古時候,胡字的寫法為「」,與現代的寫法「⺷」稍有不同;笳字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
一曲胡笳聲,遠去的歌聲令人感傷。
胡琴、笳箫、胡旋律
胡琴、胡旋律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