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标明軍隊名稱或将領姓氏的旗子,現用來比喻某種名義
他打着援助的旗號,幹着破壞的勾當
(1).标明軍隊名稱或将領姓氏的旗子。 宋 周密 《志雅堂雜鈔·圖畫碑帖》:“侍衛親軍都指揮使 黨進 請給旗號。”《前漢書平話》卷上:“正南面上旗號遮天映日,征鼓振地喧天,兵馬如飛。”《東周列國志》第九回:“ 祭足 殺入右軍,隻看 蔡 衛 旗號衝突将去。”
(2).比喻某種名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三回:“仍舊扯着他幾個座師的旗號,在那裡去賣風雲雷雨。” 趙樹理 《張來興》:“我這人就是見不得這種神氣--說句話先把局長的旗號打在前邊,好像他是局長的傳令官!” 孫犁 《白洋澱紀事·女保管》:“ 老順 淨打着貧農團的旗號,作些壞勾當。”
(3).指旗語。《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七回:“他又打起了旗號知照他,再不停輪便開炮了。”
“旗號”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原指古代标明軍隊名稱或将領姓氏的旗幟,例如《三國演義》中張寶的“地公将軍”旗號。現代多引申為借用的名義或口號,常帶有負面色彩,如“打着援助旗號行破壞之事”。
現多指借用的表面名義,尤其強調名實不符的情況。例如:
旗號不僅是符號,更承載群體價值觀,如“八旗制度”中體現的戶籍與軍事管理體系。其象征意義在成語“號旗”中也有延伸,代表特定标志或宣言。
使用該詞時需注意語境,避免混淆其本義與比喻義。若需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三國演義》《儒林外史》等文獻。
旗號(qí hào)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為了表示某種目的或意義而舉起或懸挂的旗幟。它可以代表一個國家、一個組織、一個團體或一個人的象征。
旗號的拆分部首是旌(jīng)字旁。旗號共有8個筆畫,其中「旗」是3畫,「號」是5畫。
旗號最初的意義是信號旗,用于軍隊和船隻之間的通信和指示。後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表示某種集體身份、宣示主權或動員民衆的象征。
旗號的繁體字為「旗號」。
古代漢字中的旗號寫作「旂」(qí),其中左邊的「方」表示旗杆,右邊的「己」是旗幟所羅列的紋樣。
1. 他舉起紅色的旗號,宣布運動會正式開始。
2. 這個組織用綠色旗號作為他們的标志。
1. 旗幟(qí zhì):指代旗號,代表某個國家、組織或團體。
2. 旗手(qí shǒu):指揮握旗的人,也泛指代表某個團體或事業的領導人。
1. 旗幟
2. 旌旗(jīng qí)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