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克期。約定期限。 唐 李山甫 《代孔明哭先主》詩:“酌量諸夏須平取,期刻羣雄待遍鋤。”
"期刻"是一個相對生僻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約定的、具體的時刻或時限,強調時間點的明确性和約定性。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詳細解釋:
指約定的确切時間或期限。
該詞由“期”(約定時限)與“刻”(計時單位,引申為具體時刻)複合而成,突出時間約定的精确性。例如古籍中“克期赴約”的“克期”即與“期刻”同義,意為嚴格守約于指定時刻。
在部分文獻中,“期刻”常寫作“克期”或“克刻”,屬通假用法。如《三國志》載“克期會戰”,即約定具體日期交戰。此用法凸顯古代對時間約定的重視。
閩南語等方言保留“期刻”(讀若 kî-khik)一詞,形容人嚴守時間、做事幹脆。例如:“伊做事真期刻”意為“他做事非常守時利落”。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領域:
權威來源參考:
釋義綜合自《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及方言研究專著。因該詞屬生僻用字,網絡公開詞典收錄有限,建議查閱紙質權威辭書獲取完整釋義。
“期刻”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期刻(拼音:qī kè)意為“約定期限”,即雙方事先商定或規定的時間範圍。該詞由“期”(約定時間)和“刻”(時刻)組合而成,強調時間上的明确約定。
唐代詩人李山甫在《代孔明哭先主》一詩中曾使用該詞:
“酌量諸夏須平取,期刻羣雄待遍鋤。”
此句通過“期刻”表達對統一天下的時間規劃與戰略部署。
“期刻”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在古籍或文學作品中仍可見到,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含義。例如,描述曆史事件時可能涉及“期刻舉事”(約定時間行動)等表達。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典文獻。
白石仙八物笨漢鄙靡冰兢不登大雅之堂不敢造次長川讒巧垂柳怱卒大拇指頭盾橹鵝膏蕈豐富多彩幹枝篙人高賢割襟之盟耕奴光榮花海嘯山崩橫被哄動黃香扇枕加估結驷連騎凈蕩蕩警慮積日累歲極壽無疆季興基音考定科征盲冥沒人盟歃墨敕斜封内忌匿迹潛形嘔喁鉛字清羞升班深呼吸市列失馬翁水烏他朔垂殊勳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童心頹鬧亡匿頑金涴染相吏閑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