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山石。語出 晉 楊泉 《物理論》:“石,氣之核也。氣之生石,猶人筋絡之生爪牙也。” 清 黃景仁 《女娲廟》詩:“捫虛填氣核,鑿空逗天光。”
"氣核"是一個專業術語,在不同學科領域有特定的含義,主要見于氣象學和核科學技術領域。以下是基于專業詞典和術語标準的詳細解釋:
一、氣象學領域 指台風或熱帶氣旋中心相對平靜的低壓區域。在衛星雲圖上,台風中心可能出現無雲或雲層稀薄的區域,稱為"眼區",而"氣核"特指眼區下方對應的大氣低壓核心。該區域氣壓極低,氣流下沉,風力微弱,與外圍強烈的旋轉風暴形成鮮明對比。其形成與氣旋内部動力結構和暖心機制密切相關。
來源: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大氣科學名詞》(第三版)
二、核科學技術領域 指氣體靶反應堆(Gas-Core Reactor)的核心工作介質。在此類核反應堆設計中,"氣核"是由高溫氣态核燃料(如鈾化合物蒸氣)構成的反應區,通過氣體流動實現能量傳遞和核反應控制。這種設計理論上可提高反應堆功率密度和推進效率,主要用于航天推進等前沿研究領域。
來源: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核科學技術術語》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線上詞典網頁鍊接,來源标注采用中國權威術語審定機構出版的規範術語著作名稱。實際引用時建議查詢《大氣科學名詞》ISBN 978-7-03-052556-2 與《核科學技術術語》ISBN 978-7-03-052562-3 獲取原始定義。
“氣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定義
指山石,源自晉代楊泉的哲學觀點。他認為“石是氣之核”,即石頭由氣的凝聚形成,如同人體筋絡生出爪牙的自然過程。
出處與理論背景
出自楊泉《物理論》:“石,氣之核也。氣之生石,猶人筋絡之生爪牙也。” 此觀點将自然現象與人體結構類比,體現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文學引用
清代詩人黃景仁在《女娲廟》中寫道:“扪虛填氣核,鑿空逗天光”,此處“氣核”指山石,借以描繪女娲補天的神話場景。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描述山石或事物的核心部分,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獻或哲學讨論中。
其他說明
部分資料提到可形容“人的威嚴氣度”,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引申義。英文可譯為“core of qi”或直譯“stony nucleus”。
扒杆百無聊賴崩阙慘勁唱演赤繩蟲蝕鳥步傳播聰明叡知代史雕陵鵲疊暴斷蛇二天放榜方槽風素分秒必争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孤老院黃縢馄屯家間将蝦釣鼈交谲嬌鸾雛鳳校注金塘山決雲兒控款快利困廢遼海故家籠阿皃言鳴聲末技摹刻母氏跑供銷遷放遣散黔突暖席齊貝去位融汰散聲設渡是則是世治疏廢淑媛四書松廳隨侯之珠桃孩同源共流舞雩仙鄉小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