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rave a reproduction of an inscription or painting]∶臨摹并雕刻
(2) [a crave reproduction of an inscription or painting]∶指摹刻的成品
(1).摹寫、刻石。 宋 蘇轼 《太虛以<黃樓賦>見寄作詩為謝》:“朱蠟為摹刻,細妙分毫釐。”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淳化帖》:“又命 于文襄 摹刻上石,頒賜諸王公卿。”
(2).翻刻。 宋 蘇轼 《李氏山房藏書記》:“近歲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辯證五·比幹墓字》:“昨得本朝所輯《比幹録》讀之,又缺此隸字……且《銅盤銘》,《嘯堂集古録》并《汝帖》所摹刻者迥有不同。” 丁福保 《<曆代詩話續編>序》:“《總龜》《漁隱》《玉屑》等書,卷祑甚富,而《漁隱》獨展轉摹刻,《玉屑》次之。”
“摹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臨摹并雕刻
指通過臨摹書畫、碑帖等藝術作品,再進行雕刻複制的工藝過程。例如宋代蘇轼在詩作中提到的“朱蠟為摹刻,細妙分毫釐”,描述了用蠟摹刻文字的精細技藝。
摹刻的成品
也可指代通過上述過程制作出的複制品,如翻刻的碑帖或書畫作品。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案例或用法,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漢典)。
摹刻是一個動詞,指的是模仿繪畫、雕刻等藝術作品進行創作或複制。它包含着認真觀察、描摹事物形态和特征的意思,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技巧性。
摹刻這個詞的部首是手部(扌)和刀(刂),它的拆分筆畫為8畫。
摹刻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最早形成于《漢書》中,屬于漢字的一種寫法。在繁體字中,摹刻的寫法為「摹刳」。
在古時候,摹刻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時代的不同,漢字的形狀和結構經曆了一定的改變,但基本上仍然可以辨認出其含義。
1. 他用心摹刻每一個細節,使得畫作更加生動。
2. 這個雕塑家摹刻出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
3. 他經過多年的摹刻研究,終于掌握了這一技藝的精髓。
摹刻這個詞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新詞,如摹刻家、摹刻作品、摹刻技巧等。
摹刻的近義詞包括模仿、複制、描摹。
摹刻的反義詞包括創作、創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