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放榜的意思、放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放榜的解釋

亦作“ 放牓 ”。考試後公布被錄取者名單。 唐 李淖 《秦中歲時記》:“ 太和 八年放牓,有無名子作詩曰:‘乞兒還有大適年,二十三人椀杖全。’” 唐 杜牧 《及第後寄長安故人》詩:“ 東都 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迴。” 宋 錢易 《南部新書》丙:“新進士放榜後,翌日排 光範門 ,候過宰相。”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榜後複試》:“請各省放榜後,中式之人赴省填寫親供。”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放榜”是一個漢語詞彙,指考試後公布成績或錄取名單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讀音為fàng bǎng(注音:ㄈㄤˋ ㄅㄤˇ),意為“發榜”,即通過張貼或發布名單的方式公布考試結果,常見于古代科舉和現代重要考試(如高考、中考)。


二、曆史背景

  1. 古代科舉制度
    唐代已有“放榜”的記載,例如杜牧詩句“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描述進士科考試後公布名單的場景。宋代《南部新書》中也提到新進士放榜後需拜見宰相的禮儀。

  2. 詞源演變
    “榜”指公開張貼的文書,“放”即發布,合稱“放榜”,後成為固定術語。


三、現代應用

  1. 考試場景
    主要用于重要考試的分數或錄取結果公布,例如:

    • 高考放榜:考生可通過指定平台查詢成績。
    • 中考放榜:地方統一公布成績後填報志願。
  2. 延伸用法
    泛指任何公開成績或評選結果的行為,如“比賽放榜”“獎學金放榜”等。


四、使用場景舉例


五、同義詞與關聯詞

總結來看,“放榜”兼具曆史底蘊和現代實用性,既承載了古代科舉文化,也延續至當今教育體系,成為考試文化中的重要環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放榜的意思

“放榜”是指公布考試結果的意思,通常用于學校或************公布學生或考生的成績與錄取名單。

拆分部首和筆畫

“放榜”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放”和“木”,其中,“放”的部首是“斤”,“木”的部首是“木”。

按照筆畫數來分,其中,“放”有四畫,“榜”有十畫。

來源和繁體

“放榜”一詞的來源較為直接,即把考生的成績或錄取名單公布在榜上,供大家查看。在繁體中,“放榜”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中文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如果按照繁體字來看,“放榜”的寫法是“放榜”。

例句

1. 明天學校會放榜,我好緊張。

2. 考試成績已經放榜了,你去查一下吧。

組詞

放榜:公布考試成績和錄取名單

放學:下課之後學生離開學校

放假:學校或單位安排休息的時間

近義詞

公布、發布、宣布

反義詞

不公布、保密、不宣布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