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黼殺的意思、黼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黼殺的解釋

古代貴族死後小斂前套在下半身、半邊不縫合的屍袋,绛色絲質,畫有黑白斧形。《禮記·喪服大記》:“君錦冒,黼殺,綴旁七;大夫玄冒,黼殺,綴旁五。” 孔穎達 疏:“殺者,作兩囊,每輒橫縫合一頭,又縫連一邊,餘一邊不縫,兩囊皆然也;上者曰質,下者曰殺。君質用錦,殺用黼,故雲錦冒黼殺也……其用之先以殺韜足而上,後以質韜首而下。” 孫希旦 集解:“黼殺者,皆纁帛而畫以黼文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黼殺(fǔ shā)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代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釋義:

  1. 禮制服飾的裝飾技法

    指古代貴族服飾中用于鑲邊的黑白斧形紋樣裝飾,常見于冕服、祭服等重要禮儀服飾的領口、袖緣等部位。該用法源自《周禮·考工記》中"畫缋之事,雜五色……白與黑謂之黼"的記載,黑白相間的斧形紋樣象征裁斷與決事能力。

  2. 喪葬禮器專稱

    特指覆蓋在棺木上的繡有黼紋的織物,見于《禮記·喪大記》"飾棺……黼殺"的記載。鄭玄注疏解釋為"以缯為黼文,施之棺旁",這種帶有禮制紋樣的葬具體現了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喪葬等級制度。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見于研究古代禮制、服飾史或出土文物的學術著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著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歸為曆史詞彙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

“黼殺”是古代貴族喪葬禮儀中的一種特殊用品,具體解釋如下:

  1. 定義與用途
    指貴族去世後,在“小斂”(喪禮中為死者穿衣的環節)前套于遺體下半身的屍袋,材質為绛色絲綢,表面繪有黑白斧形紋樣(即“黼紋”)。其形制為兩片織物縫合,但半邊不縫,便于穿戴。

  2. 形制與等級象征
    根據《禮記》記載,屍袋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層稱“質”,下層稱“殺”。國君的“質”用錦緞,“殺”用黼紋絲綢,合稱“錦冒黼殺”。黼紋(斧形圖案)象征權力與威嚴,體現貴族身份等級。

  3. 使用方式
    穿戴時先以“殺”覆蓋足部向上包裹,再用“質”覆蓋頭部向下包裹,形成完整的斂衣。這種設計既符合禮儀規範,也便于實際操作。

補充說明:
“黼殺”屬于古代喪葬文化的專有名詞,現代已不再使用。其形制與紋樣反映了周代禮制中對身份、儀軌的嚴格區分,是研究古代喪葬制度的重要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懊惜百腳旗駁岸不成話長籌唱叫揚疾蚩惡侈搪觸挂出規楚拷村殺搓磨刀匕大姨子疊雙對味兒格薩爾王傳共合滾壯谷人還精補腦蒿艾黑丸鴻風後绲煥然如新化土撝讓家鴿駕艇解語警健錦弦集絃膠局天跨巽朗抱連叢臨曆顱内壓儜奴甯死不辱甯夏鞶裂盤田裒取切接曲神如龍似虎時稼石闌時台誰生素十錦體式體刑文僚憲府像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