黼殺的意思、黼殺的詳細解釋
黼殺的解釋
古代貴族死後小斂前套在下半身、半邊不縫合的屍袋,绛色絲質,畫有黑白斧形。《禮記·喪服大記》:“君錦冒,黼殺,綴旁七;大夫玄冒,黼殺,綴旁五。” 孔穎達 疏:“殺者,作兩囊,每輒橫縫合一頭,又縫連一邊,餘一邊不縫,兩囊皆然也;上者曰質,下者曰殺。君質用錦,殺用黼,故雲錦冒黼殺也……其用之先以殺韜足而上,後以質韜首而下。” 孫希旦 集解:“黼殺者,皆纁帛而畫以黼文也。”
詞語分解
- 黼的解釋 黼 ǔ 古代禮服上繡的半黑半白的花紋:黼座(帝王的寶座)。黼黻(a.古代禮服所繡的花紋;b.喻華麗的辭藻)。黼藻(指華美的辭藻)。 筆畫數:; 部首:黹; 筆順編號:
- 殺的解釋 殺 (殺) ā 使人或動物失去生命:殺生。殺敵。殺雞取卵。殺一儆百。 戰鬥,搏鬥:殺出重圍。 消減:殺風景。 藥物等刺激身體感覺疼痛:肥皂水殺了眼睛。 收束:殺價。殺尾。 勒緊,扣緊:殺車。 用在動詞
網絡擴展解釋
“黼殺”是古代貴族喪葬禮儀中的一種特殊用品,具體解釋如下:
-
定義與用途
指貴族去世後,在“小斂”(喪禮中為死者穿衣的環節)前套于遺體下半身的屍袋,材質為绛色絲綢,表面繪有黑白斧形紋樣(即“黼紋”)。其形制為兩片織物縫合,但半邊不縫,便于穿戴。
-
形制與等級象征
根據《禮記》記載,屍袋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層稱“質”,下層稱“殺”。國君的“質”用錦緞,“殺”用黼紋絲綢,合稱“錦冒黼殺”。黼紋(斧形圖案)象征權力與威嚴,體現貴族身份等級。
-
使用方式
穿戴時先以“殺”覆蓋足部向上包裹,再用“質”覆蓋頭部向下包裹,形成完整的斂衣。這種設計既符合禮儀規範,也便于實際操作。
補充說明:
“黼殺”屬于古代喪葬文化的專有名詞,現代已不再使用。其形制與紋樣反映了周代禮制中對身份、儀軌的嚴格區分,是研究古代喪葬制度的重要細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黼殺(fǔ shā)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字組成。“黼”字的部首是黑,總共有十三個筆畫。“殺”字的部首是木,總共有五個筆畫。
“黼殺”一詞來源于古代的官制,是帝王封爵的一種特殊禮服。它由紫色的羅裙和黑色的冠帶組成,是中國曆史上最高級的王朝禮服之一。在古代,隻有少數特定的人才有資格穿着黼殺,如帝王、貴族和禦前侍衛。
“黼殺”一詞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與簡體相同,沒有什麼區别。
古時候的漢字書寫方式與現代稍有不同。在古代,漢字的筆畫較為繁瑣,書寫時需要注意每一筆的順序和結構。但是,“黼殺”這個詞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
以下是關于“黼殺”的例句:
1. 他穿着黼殺,顯得莊重而威嚴。
2. 古代帝王在重要場合穿着黼殺,展示自己的王者之氣。
關于組詞,我可以給你一些與“黼殺”相關的詞語:
1. 黼服(fǔ fú):指黼殺這種官服。
2. 朝服(cháo fú):指在官方場合穿着的禮儀服裝。
3. 冠帶(guàn dài):指帝王的頭冠和腰帶。
至于“黼殺”的近義詞和反義詞,在這個特定的語境中,很難找到與之有明确對應關系的詞語。
以上是關于“黼殺”的相關信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