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以禮葬。《公羊傳·隱公三年》:“葬者曷為或日或不日?不及時而日,渴葬也;不及時而不日,慢葬也。” 何休 注:“慢葬,不能以禮葬也。”
“慢葬”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儀式拖延
指安葬死者的儀式辦理過于緩慢,導緻時間拖延過長,違背了尊重死者的原則。這種行為被認為是對逝者的不敬,尤其在傳統文化中強調“入土為安”,拖延可能被視為失禮或冷漠的表現。
禮儀缺失
另一層含義是“不以禮葬”,即未按照傳統禮儀規範處理喪葬事宜。例如《公羊傳·隱公三年》中提到“不及時而不日,慢葬也”,何休注解為“不能以禮葬”,說明古代對葬禮的及時性和規範性有嚴格要求,未達标則屬于“慢葬”。
補充說明
“慢葬”的用法多見于古籍或對傳統禮制的讨論,現代語境中更強調儀式拖延的層面。其核心均指向對逝者的不尊重,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側重禮儀規範還是時間問題。
慢葬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的是一種較長的葬禮儀式,與傳統的快葬相對。慢葬在中國的文化中具有深遠的意義,代表着對逝者的尊重和懷念。
拆分部首和筆畫:
慢(亻+曼) - 7畫
葬(艹+襄) - 16畫
來源:
《慢葬》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最初記錄于唐代的《溫風子·祭宗二》:“古者慢葬,多用九月馀,般般儀。今用五月。” 這表明慢葬在古代就已經存在,并且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習俗。
繁體:
慢葬(繁體字:慢葬)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今天有所不同,但在這種情況下,“慢葬”一詞的古代寫法和現代寫法幾乎相同。
例句:
1. 他的家人決定進行慢葬儀式,以表達對他一生的敬意。
2. 慢葬儀式是我們對親人的最後一份敬意。
組詞:
慢車、慢工、慢性、慢慢、慢變、慢跑、慢車、慢吞吞、慢條斯理
近義詞:
緩葬、緩行
反義詞:
快葬、快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