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損傷;損失。《後漢書·馬武傳論》:“何者?直繩則虧喪恩舊,橈情則違廢禁典。” 南朝 梁 任昉 《奏彈曹景宗》:“緻茲虧喪,何所逃罪。宜正刑書,肅明典憲。” 宋 司馬光 《與王介甫書》:“ 介甫 誠能進一言於主上,請罷條例司,追還常平使者,則國家太平之業皆復其舊,而 介甫 改過從善之美愈光大於日前矣。於 介甫 何所虧喪而固不移哉!”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三·李忠定公從祀》:“ 綱 罷而兩 河 相繼淪陷,失身非類,得罪君子,雖有隨時倖立之功名,而其虧喪已不可贖矣。”
“虧喪”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核心含義:指損傷、損失,多用于描述事物或情感上的損耗。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虧喪”,但“虧損”“喪失”等衍生詞仍常見。其古義多出現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原文或更多例證,可參考《後漢書》《司馬光文集》等古籍。
虧喪是一個多音字,常見的意思有兩個:
1.指因為經濟、財務、精神、道德等方面的損失而感到失落、沮喪、糟糕或不滿意。
2.指因為某種原因導緻減少或失去了一部分。
虧字的拆解是以冖(mǐ,覆蓋部首)和豐(fēng,豐富部首)為主。
筆畫總共有十畫。
虧字最初的意思是指水從河道中退落,後來引申為損失、不足。
繁體字為虧。
古代的虧字有多種寫法,對應不同的音節。
比如:昆、昆侖山之昆;巨、虧損之巨;酉、虧始之酉;奎、虧損之奎。
1.他做了個錯誤的決定,讓自己虧喪了很多錢。
2.她的自尊心受到了嚴重的虧喪。
1.虧損:損失了某種東西,特别是經濟上的損失。
2.虧空:指財務上的虧損。
3.虧得:表示情況或結果不如期望或要求。
1.損失:指因為某種原因失去了一部分。
2.沮喪:失去希望、信心或勇氣。
盈餘:指超過預期、需求或需要的餘額或額外的部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