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lpitation caused fright] 恐懼警惕
怵惕不甯
戒懼;驚懼。《書·冏命》:“怵惕惟厲,中夜以興,思免厥愆。” 孔 傳:“言常悚懼惟危,夜半以起,思所以免其過悔。”《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大王不思先帝之艱苦,日夜怵惕,修身正行。”《漢書·王商傳》:“於是退 勃 使就國,卒無怵悐憂。” 顔師古 注:“悐,古惕字。” 唐 杜甫 《北征》詩:“拜辭詣闕下,怵惕久未出。”《明史·嶽正傳》:“今朕省愆思咎,怵惕是存。” 姚雪垠 《長夜》二三:“那個小姑娘頭也不擡,也不怵惕,很快地走了進去。”
“怵惕”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ù tì,其核心含義是恐懼警惕 或驚恐不安 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及補充信息:
恐懼與警覺的結合
“怵”指内心恐懼,“惕”指外在警惕,組合後表示因不安而産生的高度警覺。例如《孟子·公孫丑上》中“怵惕恻隱之心”描述見到孩童遇險時既恐懼又警覺的本能反應。
古代文獻中的用例
近義詞與反義詞
中醫中的特殊含義
在《靈樞·本神》中,“怵惕”被列為一種因思慮過度導緻神傷的證候,表現為恐懼驚駭()。
現代應用示例
如“重拳整風之下,官意難免怵惕”(),形容因壓力産生的謹慎心理。
“怵惕”多用于書面語境,既可描述具體情境下的驚恐(如面臨危險),也可指長期的心理戒懼(如修身自省)。其内涵比單純“恐懼”更複雜,包含警覺、反思的意味。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