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怵惕的意思、怵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怵惕的解釋

[palpitation caused fright] 恐懼警惕

怵惕不甯

詳細解釋

戒懼;驚懼。《書·冏命》:“怵惕惟厲,中夜以興,思免厥愆。” 孔 傳:“言常悚懼惟危,夜半以起,思所以免其過悔。”《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大王不思先帝之艱苦,日夜怵惕,修身正行。”《漢書·王商傳》:“於是退 勃 使就國,卒無怵悐憂。” 顔師古 注:“悐,古惕字。” 唐 杜甫 《北征》詩:“拜辭詣闕下,怵惕久未出。”《明史·嶽正傳》:“今朕省愆思咎,怵惕是存。” 姚雪垠 《長夜》二三:“那個小姑娘頭也不擡,也不怵惕,很快地走了進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怵惕”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ù tì,其核心含義是恐懼警惕 或驚恐不安 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及補充信息:


基本釋義

  1. 恐懼與警覺的結合
    “怵”指内心恐懼,“惕”指外在警惕,組合後表示因不安而産生的高度警覺。例如《孟子·公孫丑上》中“怵惕恻隱之心”描述見到孩童遇險時既恐懼又警覺的本能反應。

  2. 古代文獻中的用例

    • 《尚書·冏命》:“怵惕惟厲,中夜以興”,形容因戒懼而夜不能寐()。
    • 杜甫《北征》:“拜辭詣阙下,怵惕久未出”,表達面對權威時的惶恐不安()。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驚懼、惶恐、戒懼。
    • 反義詞:鎮定、泰然、從容。

延伸知識


常見搭配


“怵惕”多用于書面語境,既可描述具體情境下的驚恐(如面臨危險),也可指長期的心理戒懼(如修身自省)。其内涵比單純“恐懼”更複雜,包含警覺、反思的意味。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怵惕這個詞的意思是害怕、不敢。它的部首是心和虍,總共有11個筆劃。 怵惕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來自梵文的"chintā",意思是憂慮、焦慮。另一種說法是怵和惕兩個詞的合并,怵意為害怕、畏懼,而惕意為顧忌、警惕,這兩個詞的合并後就成了怵惕。 怵惕一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憷慆,它的部首和筆劃數量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是有變化的,而怵惕在古文字中沒有獨立的寫法。 以下是怵惕這個詞的例句: 1. 他對着黑暗的森林怵惕不已。 2. 考試前她總是怵惕得晚上睡不好覺。 3. 看到那隻大老鼠,他吓得怵惕地尖叫起來。 怵惕的組詞有:怵怵惕惕、怵然若失、怵然不安等。 與怵惕近義的詞有害怕、恐懼、驚慌等。 與怵惕意思相反的詞有勇敢、無畏、膽大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