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礲砥”。切磋研讨。 清 莫友芝 《<巢經巢詩抄>序》:“計訂交到今且三十年,雖中間饑驅離索,不常合并,而靡不以學行文章相礲砥。”
砻砥(lóng dǐ)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複合意象的詞彙,其本義與磨砺工具相關,後引申為抽象的行為或精神層面含義。根據《漢語大詞典》和《古代漢語詞典》的記載,該詞可作如下解析:
一、基本釋義
砻砥原指兩種磨制工具的組合:“砻”為去除稻殼的木磨,“砥”是細密的磨刀石。《說文解字》注:“砻,䃺也”“砥,柔石也”,二者合用表示精細加工的過程。例如《淮南子》有“砻砥雕琢”之說,形容器物經反複打磨後趨于完善。
二、引申含義
在文學語境中,砻砥被賦予“錘煉”“修養”的象征意義。如《漢書·枚乘傳》載“磨砻砥砺”,比喻人性需經曆磨練方可成才,此用法與“砥砺”相通。清代學者段玉裁進一步指出,其引申義強調“漸進式提升”,暗含持續努力之意。
三、現代應用
當代《現代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時,明确其雙重屬性:既保留“物理磨制”的古義,亦保留“自我修煉”的比喻功能,常見于書面語及曆史文獻研究中。
“砻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讀音:lóng dǐ(ㄌㄨㄥˊ ㄉㄧˇ)
構成:由“砻”(研磨工具)和“砥”(細磨刀石)組合而成,兩字均與“磨砺”相關。
修身治國之道
指通過持續磨煉自身,提升修養與能力,最終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境界。此釋義強調個人品格的錘煉與家國責任的結合。
學術或品行的切磋研讨
亦可寫作“礲砥”,意為在學問、德行方面相互交流與精進。例如清代莫友芝在《巢經巢詩抄》序中提到與友人“以學行文章相砻砥”,即指學術上的探讨與砥砺。
該詞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古典文獻或對傳統文化的解讀中。若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白茸茸鐴耳薄酬裁皮場私陳訓重頭戲大布大批量大長秋德法貂裘換酒多管二部制蕃熾煩惱障發指浮岚高而富球高慢格擲拱己海外僑胞還淳返樸豇豆節財诘早極厚倔頭跼踖夔臯老倒連錘鶜鸱米果甯為雞口,無為牛後泥中刺女倡攀龍讬鳳普及輕怠清亮虬鐘雀喜攘背柔長山北勝殘審畫石鼓書院收條熟肚水夫水犀軍田七同聲同氣銅硯推土機歪嘴念邪經僞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