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礲砥”。切磋研讨。 清 莫友芝 《<巢經巢詩抄>序》:“計訂交到今且三十年,雖中間饑驅離索,不常合并,而靡不以學行文章相礲砥。”
“砻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讀音:lóng dǐ(ㄌㄨㄥˊ ㄉㄧˇ)
構成:由“砻”(研磨工具)和“砥”(細磨刀石)組合而成,兩字均與“磨砺”相關。
修身治國之道
指通過持續磨煉自身,提升修養與能力,最終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境界。此釋義強調個人品格的錘煉與家國責任的結合。
學術或品行的切磋研讨
亦可寫作“礲砥”,意為在學問、德行方面相互交流與精進。例如清代莫友芝在《巢經巢詩抄》序中提到與友人“以學行文章相砻砥”,即指學術上的探讨與砥砺。
該詞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古典文獻或對傳統文化的解讀中。若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砻砥(lóngdǐ)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砂石摩擦磨砺。它主要用來形容研磨、磨砺和磨蹭的動作。
砻砥的部首是石(dàn)和石(dàn),它的總筆畫數是16。
砻砥的源自于古代,它是由兩個相同的“石”組成,形象地描繪了用砂石摩擦磨砺的情景。在繁體字中,砻砥的寫法為「礱礪」。
據考古學家研究所知,砻砥的古時候寫法在形狀和現代有所不同。它是由兩個“辶”組成,中間夾着兩點表示研磨時産生的火花。這種古代的寫法更加形象地表達了摩擦和抛光的過程。
1. 小明用砻砥磨刀,讓刀刃更加鋒利。
2. 這個工坊裡的工匠正在砻砥石器,以展示古代的磨制工藝。
砻砥可以組成一些詞語,比如:“砻砥磨刀”、“砻砥磨損”、“砻砥琢磨”等。
砻砥的近義詞是磨砺、磨損,反義詞是光潔、平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