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梁倡 ”。謂處境狼狽,進退失據。《楚辭·王逸<九思·疾世>》:“居嵺廓兮尠疇,遠梁昌兮幾迷。”自注:“梁昌,陷據失所也,迷惑欲還也。”《三國志·魏志·毌丘儉傳》“将士諸為 儉 欽 所迫脅者,悉歸降”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文欽 《與郭淮書》:“孤軍梁昌,進退失所。”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而疏遲迂闊,不達事要,見機不作,所為無成,居己梁倡,受任不舉。” 南朝 梁 江淹 《被黜為吳興令辭建平王箋》:“ 淹 迺梁昌,自投東極。”
“梁昌”是古代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多用于描述困頓失據的狀态或行為失态之貌。根據《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釋義,其核心語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基本釋義
該詞本義指“處境窘迫、進退失據”,《漢語大詞典》釋為“謂處境狼狽,進退失據”,《辭源》則注“行不正貌”。其語義融合了空間困境與行為失範的雙重意象,如《楚辭·王逸〈九思·疾世〉》中“䰟煢煢兮不遑寐,目眇眇兮寤終朝”句,宋代洪興祖《楚辭補注》引舊注雲:“梁昌,陷據失所也”,突顯困頓無依的狀态。
文獻例證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王逸《楚辭章句》,如《九思·憫上》篇“⿏雀捿兮⺊郎中,梁昌兮㥽怏”之句,唐代李善注《文選》時亦引此例證。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在訓釋“梁”字時關聯“梁昌”一詞,強調其“行步失所”的動态特征。
用法說明
古代文獻中多作形容詞或動詞使用,如《後漢書·蔡邕傳》“梁昌而不可讓兮”的拟人化表述,或《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奔走梁昌魂膽碎”的具象化描寫,均聚焦于主體在困境中的被動狀态。
近義詞辨析
與“狼狽”“狼跋”等詞相比,“梁昌”更側重描述因環境壓迫導緻的行為失常,而非單純指涉物質匮乏。明代方以智《通雅·釋诂》将“梁昌”與“踉蹡”列為同源詞,提示其語音關聯及詞義分化脈絡。
參考來源:
“梁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文獻權威性綜合解讀:
根據漢典、古籍注釋等權威資料:
個别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出新解:
建議需要嚴謹考據時,優先參考《漢語大詞典》《王力古漢語字典》等工具書。
闇陋白面儒冠杯酒釋兵權撥亂反正寀寮惝恍迷離唱曉承溜誠心誠意赤誠充寒出海辭訣大别打船疊窨第四紀犯間風虔風移歌風亭長圭尺寒臘河池護密火傳艱拙澆水鲸濤積秀軍鼓句引拘作塊莖糧油鍊環廉可寄財裂隙俚野淪漣描寫畫角縻職默符你儜庖犧杞夷忍饑受餓日崩沙吒利手冊數息溯本求源統制土坎托鬥橐他無定據險衣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