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舊時道士名為驅除邪氣的誦經跳舞等活動。 歐陽山 《三家巷》二七:“自從他一瘋,大6*奶奶更是進香許願,乞藥請符,扶乩問亡,鎮宅禳解,最後跳茅山,做道場,什麼都來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跳茅山漢語 快速查詢。
“跳茅山”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指舊時道士通過誦經、跳舞等方式進行的驅邪禳災活動,常見于民間信仰。例如《三家巷》中提到“跳茅山”與“做道場”并列,均屬傳統宗教儀式。
在部分語境中被引申為逃避困難或責任的比喻,源自古代官員犯錯後逃往茅山修道的故事。此用法多見于口語化表達,但權威典籍中較少記載。
茅山作為道教名山(今江蘇句容),自漢代起便是道教聖地,因此衍生出與道教相關的民俗詞彙。儀式中的“跳”可能指道士作法時的肢體動作,具有表演性質。
《跳茅山》是一個成語,表示做無用功,白費力氣,勞而無功。通常用來形容做了很多事情卻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果。
拆分:跳(跳動)+ 茅山(山名)。
部首:跳 - 足部;茅山 - 山部。
筆畫:跳(12畫)+ 茅(9畫)+ 山(3畫)。
《跳茅山》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傳說。相傳古時候有一位道士,他為了修煉成仙,每日都在茅山上跳舞、打坐,但最後卻沒有得到什麼成就。因此,這個成語就形成了代表做事沒有意義和産生實際效果的含義。
《跳茅山》的繁體字為「跳茅山」,和簡體字表示相同的意思。
在古代,「茅山」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基本上和現代的寫法相似。
他花了很多時間跳茅山,卻一無所獲。
小明看到他的同學們都在學習新知識,他覺得自己跳了茅山。
組詞:跳躍、跳遠、茅山道士、茅山派、茅山秀才。
近義詞:白費、徒勞、空費、無謂。
反義詞:有用、有益、有效、見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