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祠之官。 宋 制,大臣罷職,令管理道教宮觀,以示優禮,無職事,但借名食俸,謂之“奉祠”。 宋 陸遊 《病雁》詩:“東歸忽十載,四忝侍祠官。”參閱《宋史·職官志十·宮觀》。
侍祠官是宋代特有的官職制度,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侍祠官是宋代對罷職官員的安置性職位,主要職責為管理道教宮觀,但無實際事務,僅保留官銜和俸祿()。該制度本質上是一種優禮政策,使被罷免的大臣名義上仍參與國家祭祀體系。
與普通祠官(專職祭祀官員)不同,侍祠官不參與具體祭祀活動,僅保留官階身份。這種差異在《宋史·職官志》中有明确記載()。
陸遊詩句中多次提及該職,如《庵中晨起書觸目》「今年初解侍祠官」、《再用前韻不依次》「衰鬓星星老侍祠」,均體現侍祠官的閑職特征及文人對這一身份的矛盾心理()。
侍祠官(shì cí guā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首先,我們來拆分一下它的部首和筆畫。
部首是“人”部,意味着該字與人有關。它可以作為獨立的字,表示人的意義,也可以作為部首,用于組成其他漢字。侍(shì)即為用“人”部首的字,意思是伺候、服侍。
筆畫是指該字所需要的筆畫數。我們來看一下侍祠官這個詞的具體筆畫數分别是多少:
侍:是由8劃組成。
祠:是由12劃組成。
官:是由8劃組成。
侍祠官源自古代中國祭祀活動,特指負責宮廟祭祀儀式的官員。這個詞在古代常用于尊稱或稱呼祭祀廟宇的官員。
雖然如今大部分使用的是簡化字,但在繁體字中,“侍祠官”保持不變。
古時候,“侍祠官”的漢字寫作稍有不同。侍寫作“侍”或“恃”,祠寫作“祠”或“寺”,官寫作“官”或“倌”。
以下是關于“侍祠官”的一些例句:
1. 作為一名侍祠官,他的責任是維護祭祀儀式的順利進行。
2. 這座神殿的侍祠官有着豐富的祭祀經驗。
3. 他被任命為“侍祠官”,負責守護和管理廟宇。
除了“侍祠官”之外,我們還可以構造一些以“侍祠官”為中心的組詞:
1. 侍官:指負責伺候或服侍官員的人。
2. 祠堂:用于祭祀的場所。
3. 官員:指國家機關中的高級職位人員。
一些近義詞包括“神職官員”、“宮廷儀式官”和“祭祀官員”等。
與“侍祠官”意思相反的詞是“受祭者”或“參拜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