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诘責的意思、诘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诘責的解釋

[closely question] 诘問譴責

诘責甚厲

詳細解釋

(1).責問。《漢書·翟方進傳》:“ 鹹 詰責 方進 ,冀得其處, 方進 心恨。” 宋 葉適 《朝請大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陳公墓志銘》:“上蹙然,遂極論踰數刻,因以公語詰責執政。” 魯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有幾個和我熟識的同學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責幹事托辭檢查的無禮。”

(2).诘問索求。《舊五代史·唐書·李繼韬傳》:“吾仲兄被罪,父子誅死。大兄不仁,略無動懷,而便蒸淫6*妻妾,詰責貨財。慚恥見人,生不如死。”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诘責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诘責(jié zé)是漢語中表示嚴厲追問和責備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四個層次:

一、詞源與結構解析 該詞由"诘"(追問)與"責"(責備)兩個語素構成,最早見于先秦典籍。《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将其定義為"追問并責備",強調通過系統性的盤問來追究責任。其構詞方式屬于聯合式複合詞,兩個語素在語義上形成遞進關系。

二、文獻用例舉證 班固《漢書·藝文志》記載:"武帝時,軍政楊仆捃摭遺逸,猶未能備,後遭巫蠱事,典籍散亂,诏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每一書已,向辄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會向卒,哀帝複使向子歆卒父業。歆于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備篇籍。"這段記載中雖未直接使用"诘責",但完整呈現了漢代文獻整理過程中可能涉及诘責的問責場景。

三、現代漢語應用特征 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該詞現多用于書面語境,特指對重大過失或原則性問題進行的正式追責。其語義強度介于"質問"與"譴責"之間,具有追究責任與要求解釋的雙重内涵,常見于法律文書、行政公文及新聞報道。

四、近義辨析 相較于"質問"強調詢問過程,"譴責"側重道德評判,"诘責"更突出問責的法定性和程式性。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1980)指出,該詞的適用對象多指向職務行為或契約義務範疇的失責行為,具有明确的追責指向性。

網絡擴展解釋

“诘責”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é zé,其核心含義是通過質問、譴責的方式指出他人過錯或錯誤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1. 質問并責備
    指通過追問和批評的方式追究責任,帶有要求對方解釋或改正的意圖。例如:魯迅在《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中提到,同學因不滿學校幹事的無禮行為而“一同去诘責幹事”。

  2. 責問
    強調以嚴厲态度質問對方的過失。如《漢書·翟方進傳》記載:“鹹诘責方進,冀得其處”,意為通過責問尋求真相。

  3. 诘問索求(較少見)
    在部分古籍中,還可指通過追問來索取某物或答案。例如《舊五代史》描述李繼韬“诘責貨財”,即通過質問強求財物。


使用場景


出處與例句


補充說明

“诘責”語氣較嚴肅,通常用于正式或激烈批評的語境,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質問”還是“譴責”。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參考《漢書》或魯迅相關著作的原文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杯盤舞簿決怅憾長韻朝花晨光熹微稱谀琛賮吃口怆動傳經送寶垂世黛文電激動眼神經短粗對股飛舟風蓋扶善懲惡高絃宮戶官紀鴻濟簡集奸心矯作家緣過活凈發金石契及時行樂寄雁傳書顆子蘭兆亮棚理業美如冠玉面果子勉勉女伴騎馬尋馬乞覓清健勸谕權欲熏心取事人牧審改升擦鉎澀深竹飾樂誦志唐古忒天陳慱約湍渚圖乙挖花翛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