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耳的意思、三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耳的解釋

(1).傳說 隋 董慎 被冥府追為右曹從事,召 常州 秀才 張審通 掌書記。 慎 令為判,申天府。有黃衫人持天符雲,所申不當。 慎 怒,以方寸肉塞其耳。 審通 再判之,後有天符來雲,甚允當。 慎 喜,命左右割去耳肉,令一小兒擘為耳,安于額上,曰:“塞君一耳,與君三耳,可乎?”後 審通 複活,覺額癢,湧出一耳,尤聰。時人笑曰:“天有九頭鳥,地有三耳秀才。”後即以此為典,謂人聰明穎悟,異于往常。 宋 蘇轼 《次韻秦太虛見戲耳聾》:“須防額癢出三耳,莫放筆端風雨快。”參閱 施元之 注 蘇 詩引 宋 張君房 《脞說》。

(2).謂兩耳之外别有一耳,主聽。為 先秦 名家詭辯論題之一。《孔叢子·公孫龍》:“ 公孫龍 言臧之三耳甚辨析。”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耳”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傳說典故

  1. 隋代故事
    據《七修類稿·辯證·三耳》等記載,隋代秀才張審通曾為冥府判官董慎撰寫文書,因文書不當被董慎以肉塞耳。後張審通重新修改文書,得到認可,董慎為表歉意,割下耳肉并在他額頭安上第三耳。張審通複活後,額頭生出第三耳,聽覺異常靈敏,故被稱為“三耳秀才”。後世以此典故比喻人聰明穎悟,異于常者。

  2. 民間俗語
    該故事衍生出俗語“天有九頭鳥,地有三耳秀才”,用“九頭鳥”與“三耳秀才”對仗,形容才智超凡之人。


二、名家詭辯論題

先秦名家(如公孫龍)提出“臧三耳”的詭辯論題,認為人除了兩耳之外還有第三耳,主司聽覺。這一命題旨在探讨邏輯與感官認知的關系,屬于古代哲學中的思辨話題。


三、其他關聯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七修類稿》《孔叢子》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耳》的意思

《三耳》是一個漢字詞語,在現代漢語中沒有具體的意義。這個詞由于其特殊的發音和形狀,被人們用來形容一些奇怪、離奇或難以理解的事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耳》的拆分部首是「耳」,它屬于「耳目手足」六書中的「耳」部,表示與耳有關的事物。

《三耳》一共有4個筆畫,它們分别是:

1.「一」:橫畫,表示一筆。

2.「一」:橫畫,表示一筆。

3.「一」:橫畫,表示一筆。

4.「一」:橫畫,表示一筆。

來源和繁體

《三耳》的來源暫未明确,它可以視為一個虛構詞語或者網絡用語。在繁體字中,「三耳」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由于《三耳》是一個現代創造的詞語,它在古時候并沒有具體的寫法。

例句

1. 這個故事太離奇了,簡直有點像《三耳》。

2. 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麼《三耳》的人。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三耳》一詞沒有相關的組詞搭配、近義詞或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