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耳的意思、三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耳的解釋

(1).傳說 隋 董慎 被冥府追為右曹從事,召 常州 秀才 張審通 掌書記。 慎 令為判,申天府。有黃衫人持天符雲,所申不當。 慎 怒,以方寸肉塞其耳。 審通 再判之,後有天符來雲,甚允當。 慎 喜,命左右割去耳肉,令一小兒擘為耳,安于額上,曰:“塞君一耳,與君三耳,可乎?”後 審通 複活,覺額癢,湧出一耳,尤聰。時人笑曰:“天有九頭鳥,地有三耳秀才。”後即以此為典,謂人聰明穎悟,異于往常。 宋 蘇轼 《次韻秦太虛見戲耳聾》:“須防額癢出三耳,莫放筆端風雨快。”參閱 施元之 注 蘇 詩引 宋 張君房 《脞說》。

(2).謂兩耳之外别有一耳,主聽。為 先秦 名家詭辯論題之一。《孔叢子·公孫龍》:“ 公孫龍 言臧之三耳甚辨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耳"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詞彙,其釋義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特殊生理特征說 《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源于唐代李複言《續幽怪錄》中"三耳人"典故,指代聽覺異于常人的特殊群體。傳說中冥府官吏董慎因通陰陽之事,被描述為"三耳獠牙"的異相,後世多以此形容消息靈通之人。

二、文房器具别稱 宋代陶谷《清異錄》記載硯台雅稱"三耳"的來曆,典出五代十國時期青州石工采石制硯時,發現石料天然生成三個耳狀凸起,遂稱此類硯台為"三耳硯"。明代《考槃餘事》更明确将"三耳"列為硯台等級分類術語。

三、方言特殊語義 在晉語方言區,"三耳"存在特殊用法。《山西方言志》收錄其作動詞時表示"側耳傾聽",作形容詞時引申為"機警靈敏"之意,這種用法可追溯至元代雜劇中"三耳麻鞋"的穿戴習俗。

該詞在曆史演變中經曆了從具象描述到抽象象征的語言發展軌迹,其多重釋義印證了漢語詞彙"以形載道"的特點。現存最早完整釋義見于清代《通俗編》,現代《辭源》《漢語大詞典》均沿襲其考據成果并加以完善。

網絡擴展解釋

“三耳”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傳說典故

  1. 隋代故事
    據《七修類稿·辯證·三耳》等記載,隋代秀才張審通曾為冥府判官董慎撰寫文書,因文書不當被董慎以肉塞耳。後張審通重新修改文書,得到認可,董慎為表歉意,割下耳肉并在他額頭安上第三耳。張審通複活後,額頭生出第三耳,聽覺異常靈敏,故被稱為“三耳秀才”。後世以此典故比喻人聰明穎悟,異于常者。

  2. 民間俗語
    該故事衍生出俗語“天有九頭鳥,地有三耳秀才”,用“九頭鳥”與“三耳秀才”對仗,形容才智超凡之人。


二、名家詭辯論題

先秦名家(如公孫龍)提出“臧三耳”的詭辯論題,認為人除了兩耳之外還有第三耳,主司聽覺。這一命題旨在探讨邏輯與感官認知的關系,屬于古代哲學中的思辨話題。


三、其他關聯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七修類稿》《孔叢子》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愛憐拗斷暴發家睥睨步鼓弛蕩吃幹飯沖牀畜畜春融粗錦村歌社鼓大說東床嬌客兜紗蠹物負奇撫訓甘陳甘井篝燈呵凍官辦廣長丱童鴻儀花鈴渾奧家弊謇切焦脣乾舌戒殺桊桊匡浪哭嚎庫錦崚靈黠劉晏粟梅三名門南極潇湘甯可信其有前魚任正色額瑟瑟上書房審讀飾非養過疏簿水蒼四胡探撫窱袅梯石通前澈後旺年相乖纖人襲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