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俗農曆十二月八日,佛教寺院取香谷及果實等煮成粥,用以供佛并送與門徒。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十二月》:“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亦省稱“ 七寶粥 ”。 清 吳存楷 《江鄉節物詩·臘八粥詩》小序:“臘八粥亦名七寶粥,本僧家齋供,今則居室者亦為之矣。”
“七寶五味粥”是臘八節的傳統食品,又稱“臘八粥”“佛粥”“大家飯”等,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指農曆臘月初八用多種食材熬制的粥,最初為佛教寺院在佛成道日以香谷、果實煮成,用于供佛及分贈信徒。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其俗名為“七寶五味粥”,後演變為民間節慶食物。
傳統配方包含五類食材,合稱“五味”:
既是佛教齋供的延續,也象征豐收與團圓,蘊含“五味調和”的生活哲學。部分地區還會将粥贈予鄰裡,傳遞溫暖。
《七寶五味粥》是一個成語,意為豐盛多樣的粥。它常用來形容各種不同的味道、風格或元素集合在一起構成的事物。
《七寶五味粥》由七、寶、五、味、和粥這五個漢字組成。
它們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
《七寶五味粥》是中國的一種傳統飲食文化。
在繁體字中,其寫法為《七寶五味粥》。
古代漢字寫法中偶有将《七寶五味粥》中的漢字寫作其他形式的情況,但大體上與現代寫法相似。
這道菜真是一道《七寶五味粥》,融合了東南亞、中東和地中海的風味。
七星寶劍、五味子、粥品
百花齊放、繁榮多彩
單調一緻、單一味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