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寶五味粥的意思、七寶五味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寶五味粥的解釋

舊俗農曆十二月八日,佛教寺院取香谷及果實等煮成粥,用以供佛并送與門徒。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十二月》:“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亦省稱“ 七寶粥 ”。 清 吳存楷 《江鄉節物詩·臘八粥詩》小序:“臘八粥亦名七寶粥,本僧家齋供,今則居室者亦為之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七寶五味粥(又稱“臘八粥”)是中國傳統節令食品,特指農曆臘月初八(臘八節)食用的一種由多種食材熬制的粥品。其名稱蘊含文化象征與食材特點,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及文化民俗角度詳細解析:

一、名稱釋義

  1. “七寶”

    源自佛教術語,原指七種珍貴寶物(如金、銀、琉璃等),此處引申為多種珍貴食材的集合,象征富足吉祥。實際熬制時,“七”為虛數,代表食材豐富,通常包括谷物、豆類、幹果等七類以上原料,如大米、小米、紅棗、蓮子、核桃、栗子、紅豆等 。

    《漢語大詞典》釋“七寶”為“泛指多種寶物”,用于飲食文化中體現對豐饒的祈願。

  2. “五味”

    指甜、酸、苦、辣、鹹五種基本味型。粥品以谷物豆類的自然甘甜為主,輔以幹果的微酸(如葡萄幹)、堅果的甘苦(如杏仁)、香料的辛香(如桂皮),部分地區還會加入鹽或腌制品調和鹹味,形成層次豐富的口感 。

    《禮記·禮運》載“五味以調”,此處強調粥品風味融合的和諧寓意。


二、文化淵源與民俗内涵

  1. 佛教起源說

    據傳釋迦牟尼成道前曾食牧女供奉的乳糜(雜糧粥),臘八為“佛成道日”,寺院效仿此典熬粥供佛并施予信衆,稱“七寶五味粥” 。

    宋代《東京夢華錄》載:“初八日……諸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

  2. 驅邪祈福的象征

    “七寶”喻意納吉,“五味”暗合五行平衡,民間認為食此粥可驅寒避疫、增福添壽。部分地區将粥塗抹于果樹祈求豐産,或饋贈親友傳遞祝福 。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記:“臘八粥者,以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等合水煮熟……用以祀先供佛。”

  3. 地域食材差異

    • 北方:多加入黃米、紅棗、桂圓等,味偏甜。
    • 南方:常見薏米、荸荠、百合等,部分沿海地區添加海産提鮮。
    • 宮廷配方:如清代禦膳房用糯米、蓮子、松子等二十餘種原料,彰顯奢華 。

三、現代傳承與演變

當代臘八粥更注重營養均衡,食材涵蓋雜糧、豆類、堅果、果幹等,符合健康飲食理念。北京雍和宮、杭州靈隱寺等仍延續施粥傳統,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載體 。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金受申《老北京的生活》(北京民俗研究著作)
  3. 《東京夢華錄》(宋代孟元老著,記載汴京民俗)
  4.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國家級文化保護機構)

網絡擴展解釋

“七寶五味粥”是臘八節的傳統食品,又稱“臘八粥”“佛粥”“大家飯”等,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

指農曆臘月初八用多種食材熬制的粥,最初為佛教寺院在佛成道日以香谷、果實煮成,用于供佛及分贈信徒。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其俗名為“七寶五味粥”,後演變為民間節慶食物。

二、名稱由來

三、曆史與文化

  1. 佛教起源:源于釋迦牟尼成道日,寺院以粥供佛,後傳入民間。
  2. 民間傳說:傳說有敗家夫妻因村民贈“雜合粥”而改過自新,粥被賦予“銘記教訓”的寓意。
  3. 養生習俗:食材多樣,兼具溫補功效,如桂圓、紅棗可養血安神,豆類、谷物能調脾胃。

四、食材組成

傳統配方包含五類食材,合稱“五味”:

  1. 谷物:大米、糯米、小米等(增加粘稠度);
  2. 豆類:紅豆、綠豆、芸豆等(豐富口感);
  3. 堅果:花生、核桃、松仁等(補充脂肪);
  4. 果幹:紅棗、桂圓、葡萄幹等(增添甜味);
  5. 藥食:蓮子、百合、枸杞等(滋補養生)。

五、文化意義

既是佛教齋供的延續,也象征豐收與團圓,蘊含“五味調和”的生活哲學。部分地區還會将粥贈予鄰裡,傳遞溫暖。

别人正在浏覽...

播傳不避不讬承嬗離合赤蘇臭皮袋創巨痛深倒杖弟共訪事翻語烽火台改捐官橋顧成黑鼾喉吭胡蘿蔔素魂驚魄落降日嘉膳九合款懷藍天鍊輪靈骨鱗孴流年曆閱龍丘雒陽生末列默聽抹油嘴拿鼎拈周試晬拟肘鋪路淺白撬杠慊心泉戶忍耐力日富日新月盛襦裙社火霜縠四方館俟幾索隱素養邰封天涯比鄰投斧無救誣愬相忘鱗小停下市